大學生村官應處理好六種關係增強六種能力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我國組織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培養造就優秀的黨政幹部後備人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我國組織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培養造就優秀的黨政幹部後備人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一批又一批大學生“村官”深入農村、建設農村,給我國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近期,中央組織部再發通知,中央確定的今年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選聘名額(即中央財政補助名額)為2萬名。為使更多的大學生“村官”能夠適應農村、安心農村和激情奉獻,及早將所學知識轉化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實踐,在此提出“雙六訣”,即“處理好六種關係、增強六種能力”,謹供參考。

一是處理好“村民”和“村官”的關係,增強對環境的融合能力。當“村官”,首先要當一個好“村民”,當不好“村民”,就很難當好“村官”,這應該是個看似簡單實則很深刻的辯證關係。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要切實做好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準備,要牢固樹立一種“落地生根”的思想,多到建設一線了解情況,多到農家體驗生活,多和農民談心交心,真正心沉身入地融合到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去,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大學畢業生到“村民”,再由“村民”到“村官”的漸進性轉變。

二是處理好“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增強對角色的變換能力。儘管自己是當之無悔的大學生,是經過國家全日制培養的優秀大學畢業生,但是,在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中,在知識向農村實踐要生產力的過程中,自己仍然是個“學生”,而且是“國小生”。在生產技術上,充分發揮自己所掌握的現代知識和信息,指導村民們進行生產實踐,並不斷轉化成“經濟效益”。但在組織新農村建設中,要增強自己的角色轉換能力,甘當國小生,虛心向農民朋友請教和學習,切實發揮農村“草根專家”和“實用人才”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帶領村民共同發展致富。

三是處理好“安心”和“盡心”的關係,增強對崗位的適應能力。我們常說:安心才能盡心,盡心才能做好。農村生活相對落後,基礎設施建設也不夠完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之後,很可能出現“反差現象”,即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造成的心理落差。但不管怎么樣,既然選擇了,就要“即來之,則安之”,與其後悔不迭,不如安心立本,盡心做事。所以,大學畢業生選派到農村一線之後,要自覺克服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帶著對農村的感情和對農民的愛戴,適應生活和面臨的工作,切實通過心理調適和對事業的計畫安排,不斷增強責任心、使命感,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處理好“就業”和“創業”的關係,增強對事業的開拓能力。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即是解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的窘境,同時也是啟發更多的有志青年到我國經濟建設最需要的地方、新農村建設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來建功立業。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即要有實現“就業”的滿足感,還要有艱苦“創業”的事業心。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和人生,要有非常明晰的計畫和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滿足中感受責任,在責任中創造輝煌。

五是處理好“困難”和“機遇”的關係,增強對困難的自控能力。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肯定會遇到生活、工作等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難。但往往是困難與機遇並存,壓力與希望同在。特別是工作上的一些困難,更是再所難免的。為此,大學生“村官”即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和團結能力。控制自己對面臨困難的情緒,始終堅持“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思想意識,善於發現、認真分析、積極解決。同時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職責範圍內,帶領民眾和村民想發展大計,謀發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難,實現發展目標。

六是處理好“地頭”和“桌頭”的關係,增強對局面的把握能力。隨著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深入農村建設一線,黨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優惠政策,例如考公務員和研究生加分、選聘鄉鎮幹部、各種生活和學習保障等等。對此,許多大學生“村官”邊工作邊學習,邊學習邊工作,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生產實踐,增強了指導新農村建設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村官”書生氣太濃,不是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指導生產,而是天天伏在“桌頭”想後路、憂退路,不是琢磨考公務員,就是一門心思研究考研的事,如此“村官”,村民們意見也不小。所以說,大學生“村官”求進取是對的,但要捨本逐末,那就不對了。還是要正確處理好“地頭”和“桌頭”的關係,想大局、顧大局、為大局,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爭得村民和組織的支持,這樣,更高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