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材的反思與重構

審視我們今天的課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膚淺化

——社會知識的灌輸化

——教學活動的形式化

對教材的反思:

——合適嗎?

——是這樣嗎?

——有價值嗎?

我們的因應策略:

——讓信息幫助學生形成觀點

——回歸真實的生活

——尋求生活智慧

對課堂的重構:

一、明確課程新的教學觀念

新的教學觀念一:尋求價值

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在於:品德培養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與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魯潔向中央有關部門匯報語

杜威“直接道德教學”困局論

——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於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

——能夠影響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道德關念的教育效果只有通過學校整體生活才能獲得,直接道德教學的影響是少的、微弱的。

解決困局的思路

——德育課程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其一是重建於其它課程和教育活動的聯繫;其二是重建與兒童生活的聯繫。

德育課程如果能將學校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納入到自身結構之中,起到一種反思與整理學校生活的作用。其價值就體現在這裡了。

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所持的價值取向是一種“理論態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卻是一種實踐態度,是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完整的生命表現。在這種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與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和知識氣泡。課程價值取向的轉變實際上就是由培養研究道德的理論態度轉向踐行道德的實踐態度。這種轉向要求德育課程不能將道德視為與兒童生活無關的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而是將道德視為生活的構成性因素,引導兒童通過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整理、反思與豐富,在課程生活與整體生活的互動與融合中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新的教學觀念二:回歸生活

德育課程與兒童生活的關係:不能涵蓋兒童的整體生活,但力求反映兒童的整體生活。教學只是為兒童整理、反思與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個範例。以及對未來生活進行規劃與展望。

我們關注的既應包括品德教育,也應包括生活指導和科學知識學習。

傳統的教材一般是按學科知識或道德規範體系的邏輯來編寫。以這樣的方式建構的教材雖然看似有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但是與兒童的生活卻是不相關聯的。

教材如何成為教師教的拐杖又不束縛教師的手腳?如何使教材成為兒童進行思想與情感活動的話題和範例而又不封閉其思想和情感的開放性。

兒童的真實生活與兒童生活的空殼化傾向:一些兒童的生活經驗非常單一、貧乏,他們的生活經驗僅局限於學校和家庭的生活經驗,就是家庭生活經驗也以學習經驗為主,在學校以外,與他人包括同齡夥伴的交往很少。這種狀況一方面是由於應試教育造成的:應試教育將兒童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縮減為單一的學習生活,導致兒童生活的貧血化和空殼化;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淡漠,人與人之間戒備心理比較嚴重,父母不原意子女與其他兒童交往。

回歸生活我們既不能脫離兒童的這一生活現實,否則課程學習與教學就不能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兒童就會用空殼化的語言來應付課程學習與課堂教學;又不能遷就兒童的這種生活現實,否則就有加劇兒童生活空殼化的負面作用,無法改變這種畸形生活,無法使他們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