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子女服務管理行風監督員心得

7月3日下午,市教育局通知我出席行風監督員會議,因新居民事務局參與對全市25萬新居民未成年子女的服務管理工作,其中約12萬人在義務教育階段,於是教育局在新居民局聘請一名行風監督員, XX-XX年的行風監督員由我擔任,聘期兩年。所謂行風監督員其實也沒多大任務,無非是教育局的半年或年度總結出來後,徵求一下意見,一年也就出席一、二次會議,座談一下。

行風就是行業風氣,行風監督就是讓行業外的人來監督本行業風氣正不正,就教育來說,一般集中在招生是不是開後門;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教師在私自創收補課,合不合法,應由誰處理;收費是不是規範;升學率低的學校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等等。事實上,每次的監督員會議也提不出什麼好的建議意見,大多是就本部門的工作附加給教育部門。

曾有一個中學的校長向我訴苦:現在的校長,主要的精力不是在搞教育,而是在應付來自各個政府部門的行政事務,每年收到的政府部門檔案100多個,大多與教育無關,卻個個比教育重要,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什麼治安保衛、防恐措施、校車安全、食堂衛生、法制教育、交通知識,還有配合政府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等等,加上各種檢查、考核,那有精力去研究教育。

校長的話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在我上國小的時候,家長們關心的是,開學了,又要為孩子繳學雜費了,是去借呢還是先欠著。開學後老師討學雜費成了主要任務之一,至於孩子讀什麼學校,學習成績好不好,不是家長們關心的事,那是學校老師的事。那時的學校也有好壞之分,比如我到三年級下半學期,就因為成績好被選送到中心國小。

那時的老師對學生也特別嚴,老師上課拿一根教鞭,有一米多長,教鞭的作用不僅僅是指著黑板上的字,還有讓學生恐懼的作用。哪個學生做小動作,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你都不知道老師什麼時候到你身邊的,頭上早就挨了一教鞭。有幾個成績差的學生,幾乎每天挨教鞭,儘管如此,差的就是差的,教鞭吃得再多也還是要留級,人的個性差異是先天注定的。

自從“文革”批了“師道尊嚴”之後,學生再也不用怕老師了,老師也不用那么負責地教學生,特別是到了獨生子女這一代,老師膽敢體罰學生,被家長知道一定會讓老師吃不了兜著走。家長想讓學生成績好一點,可以,你出錢吧,老師給你補課。至於想進重點學校,推薦制是不可能了,憑藉權力、金錢、社會關係,哪個校長擋得住?

當我的兒子要上學了,我當然也不落後,讓退休了的母親出馬。母親當年撤地建市時被分到新組建的城區教育局,對教育局的建立有過貢獻,於是對教育局領導提出請求:我為單位作了貢獻,沒向組織上提過什麼要求,現在孫子要讀書了,希望能安排在實驗國小。局領導能不考慮一個老同志提出的請求嗎?於是兒子理所當然地進了重點國小。

兒子要上國中了,母親的房子正好處在三中地段,而這時母親已退休多年,早已是一杯涼茶,於是我親自出馬,將全家的戶口遷到母親這兒。有個同樣遷戶口的家長對我說:你這是假的,你兒子並不在奶奶這兒住,我們是房子過戶住在爺爺奶奶家,並經過公正的。我完全不認同這種說法,房子沒過戶難道老人會帶走?沒經過公正就不是自己孫子了?

上高中和大學就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當然也有中考缺幾分不能進重點高中的,學校招收一定比例的議價生,家長肯出錢還是可以進的。聽說一分1萬,但只要能進,家長們哪怕是借錢也不會放棄,全然不顧孩子最終能不能跟得上學業。好在我兒子學習不錯,從沒讓我們在學習上花過額外的錢,所以也就從不關心這方面的行情。

應該說現在學校的環境、設施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也是空前的,於是社會對教育部門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部門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聘請行風監督員也是對付社會壓力的一種手段。不過我認為學校就是搞教學的,培養學生成為國家有用人才是主要目的,校長們不研究教育,總是在應付行政事務這是得不償失,應該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