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餐飲服務心理學的理解

--客人需要什麼?

如何讓客人滿意?是一個值得我們餐飲人思索的問題,客人滿意了才會再來,企業才會有效益,才能繼續往前走。簡單點說就是客人需要什麼,我們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去滿足客人。在談到這問題的時候,我們先去了解一下,餐飲業的起源、發展,及客人的需要。了解一下目前緊迫的行業狀況。

我們的祖先歷經茹毛飲血的時代。直至發現了火,便有了熟食,到了夏商周時期,在王朝的國家機構中就有了負責管理廚房的“皰正”,就是現在所說的廚師長,飲食如同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人類文明的發展在近兩百年來是最為突出的,餐飲-這個第三產業,在以國家繁榮昌盛的大好背景之下,也得以迅猛發展,如今各種食肆遍布街頭巷尾,中西餐廳玲瓏滿目。

早在80年代初,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影響,飯店少,人們剛從60年代的大饑荒中“解放”出來,因為客人沒有那么多的選擇空間,即店方生產什麼,客人就吃什麼,客人呈被動一面。在電影《端盤子的姑娘》中足以反映出來,那時的餐飲經營局面,用現代行銷學的術語來說是“以產定銷”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加上餐飲業的門檻比較低,大量投資者前撲後湧進入餐飲業,餐飲業市場的競爭驟然激烈,街上餐飲店的招牌換個沒完,有人站起來了,也有人倒下去,不時傳來,哪裡又有新店開張了。這個時期客人的選擇餘地就大了,餐飲的經營方式也就由“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即店方要去洞察、了解目標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環境、食物、服務,店方就提供什麼,去迎合客從的需要。現代資訊發達,沒有哪家店會抱著兩個招牌菜當作“尚方寶劍”的,今天你出一個新菜,明天我帶人去試一下,後天我也就可以做一個跟你差不多的菜式出來了。那么綜合地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出品質量,用餐環境,企業信譽是立足於“槍林彈雨”般激烈競爭中的必然趨勢了。

這樣在有限的客源里,就行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客人是否滿意,決定著客人下次是否會重複光臨,直接影響到店方的效益,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先生曾說過:“人的一切活動源泉來自需要”那么客人究竟需要什麼?怎樣才能讓客人滿意呢?

品嘗風味的需要:現在不少的餐飲店裡設有卡拉ok也有舞蹈表演等,但這些永遠只是輔助設施,最主要客人是以吃的名義而來的,常規來說我們和朋友一起去吃飯,也會說到今天去哪裡吃,吃湘菜還是吃粵菜,在吃的過程中也一定會談到,菜式的口味問題等,為什麼我們各中餐門店除保持傳統招牌菜外其它菜式風味都不拘一格,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營養的需要:正常的營養攝入可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軀幹組織的生長,才有充沛的精力來完成一天的工作,在歐洲已開發國家,按照人口比例來計,平均4人就有一個營養保健師。在中國平均200人才有1個,這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程度與生活水平的差異,目前在上海的高檔食肆已有營養配餐師的出現,人們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也越發地關注身體的健康,這是將來這個行業的發展必然趨勢,按照中醫理論,藥補不如食補,比如說現在的安利營養品那都是從食物中提取出來的,如果飲食得當,一定是可以吃出健康的。

受歡迎的需要:賓至如歸這個詞被廣泛運用於酒店、餐飲服務業的宣傳中,即是客人您到我這裡來了,就是到您自己家裡了,怎樣營造家的溫暖家的溫馨,想必是我們餐飲人,應該思索的。保全泊車、迎賓領位、服務員引座都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你去別人家裡做客,你一定需要主人家的燦爛的笑臉和熱情的態度。

安全的需要:食客與店方的對簿公堂已是屢見不鮮了,如果說你要是因為店方的直升電梯故障而困在其中,或是因為店方座椅不牢固而導致你摔傷,或是因為餐廳或魚池地面有水漬而滑倒,或是服務員不小心湯汁燙傷你;或是你在用餐期間財物被盜,想必你在和家人朋友或是商務宴請中的歡樂場面也會讓你黯然失色,讓你神傷。保護自己的身體和財物是人的本能。

衛生的需要:“病從口入”當然這也不是完全性的,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去外面吃飯一定會第一時間叫上一杯滾燙的白開水先燙一下餐具,會拿起酒杯對著杯光照一下,檢驗一下是否乾淨,如果你去飯店吃飯,服務員工作服皺皺巴巴污跡斑斑,伸出一隻黑乎乎的手給你換骨碟;環境衛生又很差,待會上來一個菜裡面又有異物;你也許很難有勇氣再吃完“下半場”。這樣的經歷對你而言一定是一場噩夢。

受尊重的需要:“顧客至上”一詞體現的是,客人在店家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外國人說的“顧客是上帝”。記得剛做營業代表時期曾接待一位穿著方口土布鞋的、服飾極為樸素的客人,這種客人根平常那些衣著考究的客人相比真是不屑一顧,他點了乾鮑、燕窩,讓我為之一怔,後來又看到了他放在餐桌上的寶馬車鑰匙,也就不感到奇怪了,不以客人的穿著給客人下定義,不以貌取人,不以某些客人的身體缺陷而岐視客人,不以客人消費多少待客,按照企業“以客為尊”的宗旨一視同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客人,切不可出言不遜而傷害到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