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體會:初為人師

經歷過,思考過,才可安心老去。 ——題記

讀書與工作,於我,不是圍城;每一個自然發展的階段,我都願意用心走好。掐指一算,至今工作已整整滿兩年,這是思想成長更快、教育思考更深入的兩年,記下初為人師時的點滴思索吧,留待未來笑笑當年的青澀。

XX年7月14日,母校華師入職,特別的紀念。入職培訓課里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新老師,先站穩講台。這是工作伊始這兩年我一直努力的重心。何為“站穩”?給自己就“站穩”二字具體化的目標是:學生願意聽;而自我評價的參數,是從不點名狀態下的自願出勤率,以及講台下的抬頭率。這“兩率”,是自我的鞭策,也是一種責任。

給自己追求“兩率”的基本策略,總結了十二個字:思路清、語言明、走下去、笑出來。這也是我給所教的師範生的要求,以身作則。也一直在學習與吸取其他老師授課的精髓,尤其是十分欽佩的四位先生:北師大的梁燦彬老師和趙崢老師、華師的黃照欣老師和王笑君老師,他們的個人魅力與課程融為一體,物理思想與具體內容融為一體,思考與笑聲融為一體,聽於台下,如坐春風,如品甘露,回味無窮。

前段時日,專門去拜訪已退休幾年的黃照欣老師求教講課之道,臨走時他說柜子里的書任取,我在不起眼的角落竟尋到當年黃老師的幾本備課本,那是怎樣的一種工整、嚴謹與教學的藝術!在黃老師的慷慨下,我“貪婪”地如獲至寶,先生之風,吾輩一定繼承!

轉眼已總計上過五門課,各盡心思——大三科學教育專業兩門課,上學期的《中學物理微格教學》和下學期的《中學物理教學論》,為彌補自身中學教學經驗的匱乏,斗膽大量使用一線優秀物理教師的教學視頻片段作為課程主要內容,當堂討論、嘗試模仿、批判改進,嘿嘿,這近似於免費邀請了一批全國優秀物理教師替俺上課!^_^ 原本枯燥的教育理論,便也在討論這些具體的視頻片斷中煥發出生命力來。

研究生兩門課,上學期的《物理學習心理學》和下學期的《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同樣斗膽引入國內外大量優秀學者的具體研究案例與成果,竊以為研究需要從模仿與借鑑開始,我不過是扮演一個大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小中介,當然,適當的穿插個人的思考與自己的研究案例,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拓展。

萬幸,聽課的學生都很賞臉,抬頭率、出勤率都很給力,甚至有掌聲,甚至教的第一屆科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送給我一本精美的相冊,全班每位同學都在其相片旁,寫給我很多很多話,這對於一個初登講台的青年教師而言,是怎樣一種鼓舞與動力!謝謝,謝謝可愛的你們!9月份輪到你們走上講台了,還記得最後一課上念的寫給你們的小詩嗎,為自己的夢想,尋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加油!

一直認為中國的教育,相對中國小基礎教育改革而言,更應該重視一頭一尾,“頭”是指學前教育,尤其是入學前的親職教育;“尾”是指高等教育,尤其是影響面更廣的本科教育。對於本科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改課程方案,更需要改革授課的模式。在第五門課《諾貝爾科學獎的啟迪》上,我默默地實踐著、探索著這樣一種理念。

《諾貝爾科學獎的啟迪》是一門帶有點傳奇色彩的課。XX年秋清華大學郭奕玲教授和沈慧君教授來華師講座,有幸我是講座的主持,聆聽精彩之後,有著綜合班情節的我又斗膽聯繫了教務處,請二老給綜合班的學生就剛頒發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講一場。講座中途我又突發奇想,一次講座不過癮,要不乾脆開設成一門課程請二老來主講?沒想到二老與教務處欣然同意,於是,由清華二老和我一起給大一綜合班和物理創新班新生開設的這門課,在XX年秋拉開了序幕。課程機遇,無處不在!

《諾貝爾科學獎的啟迪》可以說是課改的實驗區,四大嘗試,滿滿的挑戰!——

嘗試1,將最前沿的諾貝爾科學獎內容,以科普的形式講授給剛高中畢業的大學生,並且包括對理科幾乎帶有抗拒心理的文科生!打破文理分科的怪圈,打破只講經典的高中體系,竊以為,需要在大學入學時就給這些早習慣了中學思維的孩子,換換腦^_^ ;

嘗試2,每次正式授課前先上演半小時的學生小組活動展示,囊括辯論賽、演講、三句半、歌曲改編、模擬科學家訪談、舞台劇、模擬新聞聯播等多種表現形式,內容則緊密圍繞上一節課的主題展開,且文字作品要求在共同q空間中公開展示。竊以為,大學了,更需要強調合作,強調創新,強調實踐,便從這課後作業改革,開始吧。

嘗試3:特邀主持嘉賓對課程設計者、課程授課者和學生進行了《相約師大大師有約》的特色訪談,作為特殊一課。竊以為,讓大學生們了解課程背後的故事,了解教師自身的成長故事,更能體會一門課的良苦用心,而那種現身說法的榜樣故事,比講哪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經歷都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