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體會:初為人師

嘗試4:圍繞授課內容,設計一次模擬學術會議作為特殊一課,先分論壇小組研討再派代表大會論壇發言評分,竊以為,大學,需要創設一種爭鳴與研討的氛圍,需要引領大學生儘早地進入科研的思考。

實話實說,上述在這門課程中的種種挑戰,無不捏著一把汗冒險,但心裡知道,課程改革需要這樣一種敢於嘗試的膽識與勇氣,謝謝學校、謝謝二老、謝謝嘉賓主持人、謝謝所有學生,是他們對我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可以勇敢的闖下去。回頭想想,關於課改,無論國小、中學還是大學,是花大力氣更換原有的課程方案,還是更強調對具體授課與評價形式的改革?這是值得所有課程實施者思考的話題。

跟隨其他老師一起指導師範生參加全校、全省、全國的講課比賽,是另外一項較為特殊的工作。一直認為,作為師範生,若貪心地總是更換不同授課內容進行模擬練習,精力都放在了顧及不熟悉的授課內容認知上,而較難對各項技能進行有意識地強化,倒不如反覆打磨好某個10分鐘的上課片斷,細緻到這10分鐘裡的每個問題、每行板書、每個實驗、每次互動,近似於為這種校賽、省賽、國賽準備的講課,反覆+反思,百鍊,成鋼。

矛盾的是,內心同時也隱隱地不太認可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講課與說課競賽:機械地背稿、高密度快進度的知識呈現、繁多花俏的實驗、精心埋伏好的模擬學生、有意或無意變調的失卻自然的授課聲音,這樣的授課,離真實的課堂太遙遠,失卻了一種物理課原始的、自然的味道,一如中國小里畸形的奧林匹克學科競賽。我不知道這樣培養出來的師範生,是否真能很快適應真實的一線教學。我更願意看到,就在真實的幾個中學生面前,進行現場授課的平等比賽。師範生的引領,也許就是在引領著如何培養下一代孩子的理念,有著太多太多值得探索的話題。

指導大四師範生參加中國小教育實習,也是一項較為特殊的工作內容。教育實習隊伍類型包括為期一個半月的混編隊(由不同學科師範生組隊)和統編隊(同一學科組隊)、為期一個學期的常規頂崗實習隊(邊遠山區頂替在職教師上課)和“2+2”頂崗實習隊(2個月邊遠地區,2個月廣州省一級學校實習)。很慶幸四類實習隊我都指導過或即將指導,有不少學生問我:究竟哪類實習隊更好?我很難答覆,混編利於體驗不同學科的合作,統編利於同一學科教學的相互促進,常規頂崗擁有更多的上課機會,2+2頂崗則能同時體驗不同地區學校的特色,根據己短,利用其長,便是好。

總覺得實習時應當帶著兩種眼光,一種是批判性地廣泛吸取實習學校各科優秀教師風格的眼光,一種是密切關注學生課上課下行為、不斷反思自身教學細節的研究性眼光。也許聽起來輕巧,但真正實踐起來,初登講台的師範生們,往往沒有大膽嘗試而過快定型了自身的授課風格,往往過於關注自身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反應,這兩點,想想,對於懵懂至今的自己,也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為教育工作者,深知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需要更多地接地氣,慶幸一些教研員老師的熱心幫助與引領,得以時不時往中國小跑,聽課、課例研討、跟隨做課題,有時也給一線老師分享一點研究的成果。慢慢會發現,真實的教學中還停留著太多沒有研究的空白,例如,可曾思考過,如何從學生集體回答聲音的大小,判斷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程度?很可惜,多數高校教育課題研究都是偏大偏空,又懷念起在美國細緻到研究學生對某一個物理概念有多少種錯誤理解的那段時光。慢慢會發現,一線教師往往在內心排斥教育理論的指導、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離教育研究很遙遠,如何將教育理論與教育研究科普化、通俗化,需要有一部分教育研究者擔負起這樣一種責任。

迫於生活,家教兼職、教師培訓也是工作後奮鬥的一部分。從國小三年級的奧數與作文輔導,到初二、初三物理的家教補習,從高一、高二物理家教到高三英語輔導,從華附初三奧數班物理代課到初二小小班新課,從教育碩士上課到骨幹教師培訓,為了生活,幾乎上過了各種年齡段的課程。當然,辛勞的同時,也讓自己對各階段的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思考與實踐的機會。慢慢悟出,無論是家教還是培訓,想讓學生、培訓者有所收穫,關鍵就一點,讓他們自己思考而非替代思考,並且讓他們清晰感知到自己思考後的那種成就感。一對一如此,大課如此,學生如此,培訓的老師亦如此,只是促動他們思考的方式、比例有所不同罷了。

這就是我初為人師的兩年。已經不再去追問自己過得是否充實,不再去追問得到了什麼了又失去了什麼,有經歷,有思考,這就夠了,工作如此,生活其他方面也如此。新的學年又要開始了,何去何從,新的思考,新的經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