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人員保障制度討論體會

上星期五突然接到人力社保局辦公室的電話,讓我去參加一個會議,到會後我才知道是討論被征地人員保障制度。省里發了一個檔案,要求完善被征地人員的養老保險政策,於是局裡領導想借這個東風,將我市的被征地人員政策重新梳理一遍,出台一個與現有職工社會保險相銜接的保障辦法,人員涉及已參加征地人員保障、一次性自謀職業、大齡補助、和原征地單位保養等對象。

而讓我參加的目的是讓我講講我市土地徵用人員保障制度建立的歷史過程。由於事先沒告知內容,而我被派駐在新居民局後就沒再從事這項工作,一下子系統的介紹還真說不出來,再說三言兩語的也說不清這么長的歷史過程。因此除了作簡單的介紹外,就制訂這樣的政策談了自己的看法。出台一個統合性的檔案,統一所有歷史遺留問題,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並不一定行得通。

我市被征地農民的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基本上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1993年前政府的征地政策是“誰征地誰安置”,征地單位根據有關部門的征地批文,對被征地村組的勞動力,按“土勞比例”在勞動部門的計畫指標內辦理招工手續,戶口農轉非。對年齡偏大無法進行招工安置的人員,由征地單位與本人及家屬或村組織簽訂協定,一次性領取安置補助費。此外還有徵地單位自辦安置項目進行安置等辦法。

1994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征地數量逐年上升,土地被成片開發徵用,征地單位已無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問題。特別像舊城改造,經濟開發區的招商引資等,其征地量大,而本身無安置崗位。市政府根據當時的征地矛盾,出台了《嘉興市區土地徵用工安置暫行規定》,規定市區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統一征地,由國土部門和征地單位一次性將征地安置費轉入就業管理機構,被征地人員由勞動部門統一管理。征地政策轉為“政府統一征地,勞動部門統一管理”。

當時的就業安置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安排工作崗位,企業招用一名土征工,可以得到5至6千元的安置補助費,以鼓勵用人單位的招工積極性;另一種是自謀職業,本人願意自謀職業的,經勞動部門同意,簽訂自謀職業協定,一次性發給4000元補助費,並根據其在農村的勞動年限,為其繳納最長不超過XX年的養老保險金,戶口農轉非。

此外對於男年滿45周歲,女年滿35周歲以上的被征地人員,享受保養、退休待遇。未到退休年齡的,每月發給生活費80元,並為其繳納XX年養老保險金,到達退休年齡後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1999年後,隨著企業深化改制,以及就業方針的改變,原有的安置分流辦法已無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更為嚴重的是,被征地農民的養老和生活保障問題矛盾日益突出,不解決他們的養老和生活保障問題,將會給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於是市政府出台《嘉興市區土地徵用人員分流辦法》,即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體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經過不斷的實踐和補充完善,我市基本上形成了以不同年齡段為對象的分流安置辦法,即勞動年齡段以上(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的被征地農民,實行養老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年齡段以內被征地農民,建立基本養老保險關係,享受有關待遇;勞動年齡段以下(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已在企事業等單位參加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享受職工基本養老金(退休費)等養老待遇的被征地農民,一次性發給征地安置補助費。

資金來源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繳費與享受相對應的原則,由以區片綜合價征地的補償扣除留村組土地補償費的部分及政府從土地出讓金中列支彌補不足的部分組成。XX年後從市本級經營性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征地調節金,補充養老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由征地單位負責籌集繳納,按征地人員名單一次性轉入勞動保障部門的資金專戶,在財政部門的監督管理下根據不同用度使用。

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最根本的還在於解決就業問題。為此按照“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原則,政府實行積極的被征地農民就業政策,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失業人員管理範圍,可辦理《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城鎮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並從安置費中提取每人500元的被征地農民就業促進費,用於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補貼。

被征地農民的保障制度建立實施後,在保障制度實施前被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特別是一次性領取安置補助費的對象,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困難問題日益突出, XX年1月,市勞動保障局和市國土資源局聯合下發《關於市區1993年前部分被征地農民實行養老生活補助辦法的意見》,按政府、集體、個人共同籌措資金的辦法,讓這部分人享受養老生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