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體會:聽聽孩子們的聲音

由於職務調整等原因,這學期我不再擔任語文科的教學,覺得因此和學生的關係淡了許多。所以我總想盡力通過各種方式親近學生,與他們多一些接觸,這樣才可能對孩子多一些了解。於是,日記和課外書成了我和學生之間建立聯繫的主要方式。作文和課外閱讀,這也是以往我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注重的內容,可作為一種教學上的“延續”,真可謂一舉兩得。

臨近六年級的畢業考試,最後一次批改學生的日記。我又一次看到許多學生在日記中“怨氣連天”,向我“大倒苦水”,很有些觸動。現挑出部分學生日記的內容如下:

學生一:寫這篇日記,是想和您“發牢騷”……班級的同學常常在抱怨:做學生真是太辛苦了……

學生二:近來這段時間,我們真是苦不堪言,每天除了考卷還是考卷。活動時間越來越少,但我們常常鼓勵自己:堅持就是勝利。

學生三:日記的題目是《快解放了》。其中寫道:我們班很多人都巴不得趕快畢業出去。每過一天,就好像過了一年,一點樂趣也沒有。

學生四:大課間被拿來做試卷,體育課已經好久沒上了……每天連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都沒有,甚至有時候幾節課連在一起上,沒有喘息的時候。希望給一點空間讓我們呼吸……

這是孩子們共同發出的聲音。我想,作為教師,是應當經常聽聽孩子的聲音的,這有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孩子,也能幫助我們藉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孩子願意對我說心裡話或“發牢騷”,我把這視為孩子對我的信任,更是我的榮幸。然而我卻於他們有愧。作為帶過幾屆畢業班的語文老師,儘管我很能體會孩子們的感受。但我能做的實在很有限,我只能向老師們“轉達”孩子們的聲音,然後給他們提一點建議。比如,要儘量保證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作業儘可能做到少而精等。至於具體的教學方面,作為學校行政,我卻不便做過於具體的干涉——每個老師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各有不同,而我的未必比他們高明,他們也未必能夠接受。僅此而已。我更深知:作為人微言輕的底層教師,我根本無力去阻攔瘋狂的“應試”大潮。

和許多家長、同行朋友閒聊時,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學生讀書真是太苦了。記得有一次,也是期末複習階段,親戚的孩子隨我到學校讀書。我特意問孩子:你覺得當老師辛苦還是做學生辛苦?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那當然是你們老師了,你們只要上半天的課,還有半天可以用來休息。我們學生可是一整天上得滿滿的,而且中午和晚上還有許多作業呢。我當即一愣,沒想到孩子的反應竟如此之快,還有理有據。細想一下,不得不承認,孩子說得可一點也沒錯。我笑著說:喔,你說得很對,但是老師要備課,批改作業,其實也不輕鬆。不過,照你這一比較,現在看來還是當老師好。<文章來源:蓮~山 課件 >

正因為學習太累太苦了,所以常聽到同行抱怨:學生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沒有興趣和動力。我還看到,學習負擔重,學生學得苦,老師也教得累,有時甚至還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在這裡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和體會:不要反覆對學生講那些空洞的大道理,那些道理固然沒什麼錯,然而學生未必聽得進去。而且聽的次數多了,學生覺得厭煩。我的建議是,有時不妨也和學生一起“發發牢騷”,跟學生來點“實話實說”,甚至不妨和他們商量著布置作業。我發現,這反而比講那些大道理有用得多。比如,我常對學生說:“老師和你們一樣,也不喜歡上複習課,單調沉悶,還要改一大堆作業。”“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老師也希望早一點結束複習考試”等。藉此讓學生知道,很多時候,老師能理解他們,甚至和他們一樣,在教學上也有不滿和無奈。這裡我僅舉一例。語文老師都知道,語文課本上的課文後面通常會有這樣一個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我在教學時一般都會要求學生背誦整篇課文。有些學生因此提出意見,我只能無奈地告訴學生,課本上是這樣寫沒錯,老師也覺得沒必要背誦整篇課文。但是你們也知道,出考卷的人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呢,整篇課文都被列入考試範圍。你們說怎么辦?說完之後,學生往往能理解,不再抱怨。

在我看來,在學生面前適當地發點牢騷,說說心裡話——只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學生會覺得,原來,老師和他們想的一樣,老師面對考試也有壓力和無奈,原來,他們沉重的學習負擔和考試壓力並不全是老師造成的等等。學生會因此覺得老師更親近,更可信賴。這樣,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距離,而且有利於我們的教學。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我還想,少做些習題,少布置一些作業,如果能讓學生少些應付,多點積極性,對學習成績應當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