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管理工作體會

用“組織考後反思”來促進“課堂教與學的行為改進”

——對學校教學管理的兩點思考

我們在倡導高效課堂建設,高效課堂的標誌是什麼?簡單點,就是在課堂上,知識掌握牢固,技能訓練紮實,學生主動學習,經歷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智慧,學會學習,通過一節又一節課的學習實踐,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如果這些目標達成的不好或者沒有達到,就說明課堂效果不好或者沒有效益。

教師的課堂的效果如何,其實也是決定了學生的學業考試成績的。有關部門在倡導等級制評價。其實,無論等級也好、百分之也好,本來無所謂手段好壞的。關鍵是你如何利用它。百分制的百分之幾的差別,對於某些學生可能是一個“心理陰影”,但是,對某些學生來講,或許是進步提升的動力。等級制的確淡化了“幾分”的競爭,但是同時或許影響了學生從積分的差距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發現自己的問題。這裡談這個問題,跟我下文要談的“反思”是有直接關係的。有時候,就是從幾分的差距中去反思的。

話題回來。怎么以考後反思來促進課堂改進?

這裡面,首先是“考試”內容應該是指向課堂目標的。課堂目標由課程標準決定的。課程標準既然決定了課堂要落實的學生髮展目標,我們的考試,就應該努力去體現課堂要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張試卷,只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不關注或者少關注或者不能去開叉課堂上倡導的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課堂就不會去關注。這是前提。組織考試的部門在組織相關檢測的命題的時候,學校在組織單元測試的時候,教師在安排課後作業檢測的時候,都應該注重這些方面,而且,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對學生在這個學科的學習素養的綜合考察上,如何去考察過去不能用筆答來考察的內容。

有了上面的前提,我們就可以“組織考後反思”,用考後反思靠促進課堂改進。

考後反思,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組織的。

一個方面,組織起“有效地教師的考後反思”。

期中也好,期末也好,考試結束,擔任這個班級、這門學科教學的教師,總是要進行“試卷分析”並填寫檔案的。但是,過去組織教師進行試卷分析,很多情況是教師分析填寫學生的分數段、各個題目的得失分情況,也有“問題發現和改進措施”欄目。填寫完畢,多數情況是教師把試卷分析上交學校,學校存檔。這份資料對學校的價值,大概就是“給上級領導檢查”,這是典型的程式是管理——教學管理制度中有這些規定動作,學校按照規定的程式來操作。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到底“試卷分析”是否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改進?學校在接下來的教學實施重要重點解決什麼問題?如何改進?教師自己覺得接下來要重點解決教學中的什麼問題?如何改進?這是“非規定動作”。既然是“非”,於是,那些意識較好的學校、教師,做了,認真研究了,明確了改進方向,接下來也認真地去改進,然後,在通過考試來檢查平時改進的效果;而也正是因為“非”,有些學校和老師沒有去做(意識中也不知道應該這樣去做),所以,考試考了,試卷分析寫了,“存在問題‘歸結於學生**能力差’,改進措施就是‘加強**方面教學或者培養’”至於“為什麼差”、“如何加強”,教師自己也不清楚。於是,教學質量是一本糊塗賬,我們學校、我們班級為什麼不如其他學校,也是一本糊塗賬。

既然過去的“試卷分析”沒能因為“規定”而在有些學校、有些教師的教育管理和實施過程中有效的促進教學改進,那么,我們就應該在這方面認真做一些文章。

首先明確一點:教師的試卷分析、針對考試進行的教學反思,不僅僅是留給學校收上去存檔的,更是應該教師留給自己來做教學改進研究的,教師做試卷分析、考後反思的目的,其實是教師自己發現問題、確定新的目標方向、思考問題解決,改進教學提成教學效益提升的。每次考試過後,教師對全班學生的試卷進行分析,要找到成績,同時要思考,這些成績是怎么來的——哪些題目學生的正確率比較高,為什麼會高?課堂上,這些目標我們是如何指導學生落實的,哪些題目學生的失分率比較高?這些題目在考察學生什麼?是否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生應該達成的目標?如果是,這時候,就需要組織教師去認真思考:我的教學中,哪些目標沒有被確定為教學目標?哪些目標沒有很好落實?我下一階段需要在在哪一項或者哪兩項目標的落實上“下一番功夫”?這樣,課堂改進的目標就確定了——是要在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方面下功夫,然後再思考:我需要怎樣更好地去落實這些目標——這就涉及到了課堂上和課堂下教師對本班學生進行的學習能力與習慣的管理和課堂教師教學目標設計和行為變化的落實各個方面了。於是,一個“行動研究專題”便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