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為自己工作心得感言

作為一個員工,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使命是什麼,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這樣工作起來才有真正的動力。以下小編為你帶來李強為自己工作心得感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強為自己工作心得感言篇1

最近學校 組織我們全體北校員工共同觀看學習李強的《為你自己工作》視頻講座。看完他的講座後,我感觸很深。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給我以很大的啟迪、很大的反思。主任說她看到其中的一段視頻,那一瞬間想到了我,以下是自己在看過他的講座之後的一些感受。

要想得到,必先付出,並且珍惜自己的工作。

今天,在我身邊,有數以萬計、剛剛走出校園艱難選擇的大學生,真的,我很慶幸,可以在廣州新東方這個學校,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為此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和自豪,正如視頻上說的,我們應該對我們公司感恩,對我們領導感恩。

當今 社會中,大多求職者都是為了高薪或是養老 保險金或是其他種種原因而選擇 職業,選擇企業,求職者只會想到:工資多少?有養老保險嗎?有福利嗎?有假期嗎?有交通補助嗎?有住房補助嗎?等等。唯獨沒有想到的就是:我能為公司創造多少財富?試問,沒有自己的付出又怎會有自己想要的收穫!要想得到,必先付出!

工作心態要轉變,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得份工資,還要為了自己的成長,多學習社會 經驗,強大自己。

人生來就是為了工作,工作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作為一個員工,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使命是什麼,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這樣工作起來才有真正的動力。當我們為使命,而非為工資工作的時候,我們除獲得更多的工資外,還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不要僅僅為工資工作,你應該為夢想而工作,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為你未來的人生和成長而工作。金錢是永遠賺不夠的,因此不要再把金錢當作目標。領工資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工資只能體現你努力工作了。

心態決定一切。改變命運,首先要從改變思想開始!一個人如果能擁有為自己工作的觀念,那么命運將會給出他巨大的回報。 “你不是在為企業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這么一種觀念。的確,每一位企業家和公司員工,通過學習這個視頻,能夠有效地調整自我的工作心態,從而實現個人和企業雙贏。

在公司里,員工之間除了能力與智慧的競爭的同時,態度也在競爭。一個人能否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固然需要他的能力超越眾人,更需要他的態度比別人更積極。不能說具有了某種態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們都有著一些相同的態度。因此,我也會端正我的工作態度,讓其具備更強大的競爭力。 只要你在工作中踏踏實實的乾,心有責任感,無論小事大事都全力以赴的去工作,並且點燃自己工作的激情,和團隊協調一致,端正工作態度,工作才會做的更好。

看過這個講座,我的感受很多,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風的方向,卻有能力改變帆的方向,不是企業淘汰人,而是自己淘汰自己。《為自己工作》,讓我在對待工作態度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在以後工作中一定會更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認真的做好,讓領導能夠認可我。說的再多也是空的,最重要的用行動來表示,為了把工作做到更好,我會更努力的!用行動來證明一切!

李強為自己工作心得感言篇2

前一段時間,國中部發了一本《你在為自己工作》的書。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與思考,我對工作又有了新的理解與思考,把感受與心得寫出與大家共享。

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提出人類有18種美德,包括禮貌、忠誠、明智等,敬業並不在其中。但在現實生活中,敬業確實是一種美德。

遺漏的美德

一些年輕人一起進入一個單位,一段時間後情況大不相同:有的人成為單位的骨幹,受到領導的器重;有的人碌碌無為,虛度光陰;有的人牢騷滿腹,怨天恨地……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其實相差無幾,那究竟是什麼讓人們有了這么大的區別?我認為,其實那就是對待工作的態度,是一個人敬業與否。

有人總是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得過且過,搪塞敷衍,這是很可怕的,因為慢慢地你的理想就會被磨滅,志氣就會被蠶食,最終難免迷失方向,淪為平庸之輩。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也許我談不上優秀,但我欣賞那些對工作滿腔熱情的人,欽佩那些在奮鬥、拼搏中發現快樂和榮耀的人,這樣的人是我學習的榜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工作輕重、崗位高低,一個人都應該敬業,勤勤懇懇,腳踏實地,以滿腔熱情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乾好本職工作。即使你的努力暫時沒有成果,付出暫時沒人認可,只要這樣堅定地走下去,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一定會取得成功。

再分享一個故事吧:這個故事是北京昌平區委黨校的張颯寫的一篇短文:

做完與做好

剛出校門,我就來到黨校擔任教師。說實話,對於一名教師所應擔負的職責我還談不上有什麼深刻的理解,總覺得只要照本宣科,把應該講的知識講完就行了。在一次電子商務課教學中,一位學員突發奇想,問為什麼蘋果的logo有個缺口,我頓時啞口無言……

把這件事和自己教學的情況講給一位熟悉的黨校老領導聽,老領導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師傅讓兩個徒弟整理花園,第一個徒弟把草割了,把樹砍了,乾淨倒是乾淨了,但花園只余荒涼;第二個徒弟不但整地除草,還依地形地貌植花蒔草,花園生氣勃勃。

師傅對第一個徒弟說:“你做完了。”對第二個徒弟說:“你做好了。”老領導給我解讀師傅的話:做完是交差了事,不管效果;做好是盡力而為,追求完美。一字之差,境界有天壤之別。

接著,老領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乾工作如同整理花園,要全心全意,盡職盡責;作為一名教師,僅僅滿足於照本宣科,只能說是“做完了”,只有從滿足學員更多求知慾角度充滿熱情地工作,那才能算是“做好了”。

老領導的話讓我明白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從培養敬業精神開始。

再看下一個故事:

老甄“守道”

“校長是我二舅,今天你不讓我進,明天你就甭想在這混!”

“明天再說明天的,今天就不讓你進!”

我一聽,就知道校警老甄又在“發飆”了。

原來,校長外甥來學校辦事,但老甄說什麼也不讓他進校門,因為學校有規定,上課期間一律閉門謝客。拿老甄沒辦法,校長外甥站在校門口,氣得直跺腳。這就是老甄,乾一行愛一行,凡事好較真。

上世紀70年代,老甄從部隊轉業後進了學校。當時學校教師奇缺,校長讓他代課,他急得直擺手:“不行,不行,我不是那塊料,要是誤人子弟了,沒法向父老鄉親交代。”“要么帶低年級試試?”“不行,我只能打鈴(手敲銅鈴)、掃地、看門,做飯也行,就是不能代課。”……這就是老甄,有一說一,實在人。

自從幹上校警後,老甄一絲不苟,認真負責,任何閒雜人等都別想接近校園。他對 工作嚴肅認真,但對孩子卻慈祥得很。在他的值班室里,總是放著幾把雨傘,那是為忘了帶傘的“小馬虎”們準備的。前些年,他的孩子被重點大學錄取,學校老師們聽說後無不投以羨慕的目光,都說好人自有好報。

找準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道”,這就是老甄。

下面是一位剛就業的人員寫的文章相信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人有不少的感觸吧:

因德而美

在學校時,我對“敬業”這個詞只有概念上的理解,今年自己也就業了,看著身邊的人和事,才慢慢對它的內涵有了切身 體會。

一次我和單位一位年輕同事聊天,她說特別喜歡色彩鮮艷的指甲油,“可我從來沒見你塗過啊?”“我在前台收材料代表的是單位形象,不能太誇張啊,呵呵!”隨意的一句話,卻飽含著對崗位的責任。同事年紀輕輕,就能如此注重工作細節,同為新人的我備感震撼。

還有一次我們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如何提高認證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待同事們陸續發完言,一位領導語重心長地說:“要做好工作,其實最重要的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責任心……你們要想到,每一本材料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現在,每每看到桌上堆積如山等待認證的學生材料,我就會想到每份材料背後那一雙雙飽含期待的眼睛,於是就不敢懈怠,認真仔細地審核每一份材料,對每一個人負責。

敬業是一種態度,它決定著我們的職場姿態和面貌;敬業是一種精神,它鼓舞、激發著我們熱忱地投入工作並樂在其中;敬業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敬業者因德而美。

記得一位同事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有了小病不用去看醫生 ,而應該去看學生,病就會好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身體不是很好,但幾年來,他沒有向學校請過一天假,沒有無故礦過一節課。在 教育界,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很多。有一位教師為了工作和學習,五、六年沒有回家探望年事已高的雙親;還有一位教師暈倒在課堂上,被學生抬到醫務室吃完了藥就又回到課堂上;更有好幾位女教師在生孩子的前幾天,還在給心愛的學生上課。至於那些年幼的孩子託付給父母照看的,年邁的父母拜託給哥姐照料的,更是不少。每次聽到同事們說起這些,或看到帶病堅持上課的教師,我都會有一種難言的情愫湧上心頭,我由衷的敬佩他們。

我們中不少教師不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而且以校為家,愛生如子。每當學生遇到挫折時,他們總是和風細雨化解開學生心中的煩惱,揚起前進的風帆;而當學生取得成功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中時,又是他們在學生耳邊及時敲起警鐘,讓其明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哲理。大多數教師由於長年的勞累,身體都不是很好,但他們心中牽掛的卻是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健康。學生病了,總是他們首先把學生送到醫院,然後才通知學生的家長。學生沒來上學,又總是他們披風沫雨,上門家訪。他們沒有寬敞的住房,沒有豪華的轎車,有的只是對學生沉甸甸的愛和家長沉甸甸的責任。

在人們的眼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 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園丁也幾乎成了教師的代名詞。教師的職業是高尚的,但同時教師的職業也是清苦的。對於教育界這樣一所農村的普通完中來說尤其如此。但教育界的教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學生的進步,就是他們最大的收穫;學生的一聲“老師好”,就是他們莫大的財富。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慶幸命運賜給了我教師這個職業,我無悔當初的選擇。只要我還能夠站在講台上,我就一定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定無愧於“教師”這個稱號,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號。

李強為自己工作心得感言篇3

1月26日、27日,辦公室組織我們利用下班時間共同觀看了李強的《為你自己工作》講座。聽完他的講座後,我感觸很深。可以說,李強的話語字字珠璣,不經意間所說的一句話就會給人以很大的啟迪、很大的反思。

現將自己在看過他的講座之後的一些感觸總結如下:

一、 要想得到,必先付出。

在李強老師的講座中,他反覆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要想得到,必先付出。他說,在他的公司中,新入職員工都要填寫這樣一份調查表:

1、你想要住房嗎?

2、你想要配車嗎?

3、你想要百萬年薪嗎?

4、請問您能給我做什麼?

當他講前三個問題時,我還沒有感覺,可是當他講出第四個問題時,我就感覺仿佛是當頭棒喝——在當今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求職越來越困難的情勢下,成千上萬的求職大軍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不論求職多么困難,待業時間多么長,可真正到了求職的時候,求職者只會想到:工資多少?有養老保險嗎?有福利嗎?有假期嗎?有交通補助嗎?有住房補助嗎?等等。唯獨沒有想到的就是:我能為公司創造多少財富?

將這個觀點延伸出去,還會悟到更多!比如說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也是如此。我曾對一個朋友說:“你舅媽對你很好啊!”她說了一句話,恰恰印證了這個道理:“還不都是‘為’出來的?”是啊,作為一個外甥女,如果幾年都不拜望舅媽,又如何希望舅媽能夠時時照顧呢?所以說,將先取之,必先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