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總結範文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今年暑期,文學院——全州縣鳳凰紅洲農民“鴛鴦”戲班——調研隊賓昕、李文英、劉飛等六位同學在導師張利群教授的帶領下奔赴湖南珠山和廣西全州縣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達到了預期目標。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總結如下:

一、思想表現

做為一支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研究生科研團隊,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以“增知識,培能力,長才幹”為暑期社會實踐宗旨,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辭勞苦,團結協作,相互關愛,共同進取,不僅培養了同學們自身的實踐探索和團隊協作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調研隊的社會責任感與服務社會的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實際調研工作

1、目標明確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總結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影、電視等現代大眾傳媒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湧起,倍受人民的青睞,並迅速搶占了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從而改變了中國民眾傳統的文化消費心理。新潮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化不斷掩蓋甚至逐漸吞噬著東方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曾經讓多少中國人迷醉傾心的傳統戲劇也被日下現代化思潮而變成“明日黃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科技崛起了,經濟發達了,文化軟實力也要同步發展,才是完整意義的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五十六個民族形成了中國豐富的多樣性的文化結構。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徵體現了各個民族的地域風貌和獨特個性。廣西是具有多個少數民族的自治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多樣。桂劇與彩調是廣西桂北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它們不僅體現了廣西桂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徵,同時也彰顯了廣西人民的生活風貌和個性性格。是屹立在灕江邊的兩朵艷麗的奇葩。但是,由於現代城市文明迅速向外蔓延,不斷地向紮根在農村的傳統桂劇、彩調式微,桂劇與彩調正遭著打入“冷宮”的命運。

面對嚴峻的現實,為了提高國實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我們必須搶救、保護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保護、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創造出現代先進文化。XX年,桂劇與彩調雙雙進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要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要的工作要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傳統的觀點認為,戲劇文化研究重點在研究劇本文學、音樂唱腔與舞台表演等等。殊不知,戲班和戲劇藝人是戲劇的主要載體,如果沒有戲班組織,沒有戲劇傳承人,一種劇種何以存在?

因此,我們的調研隊以搶救、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最終目標,以研究民間戲班和戲劇傳承人為調查內容,以全州縣鳳凰紅洲農民“鴛鴦”戲班為調研對象,全面而細緻地考察和分析民間戲班的生存現狀和經濟運作機制及其發展動態。提出民間戲班生存與發展的對策建議,因而推動地方社會發展。

2、調研對象簡介

廣西全州鳳凰紅洲農民“鴛鴦”戲班是家族性民間戲班。其前身為著名彩調演員張秀玲、白仁生夫婦的“桂林同心村彩調團”。1995年,全州縣鳳凰鄉三里灣三棗村農民青年蔣金柏攜桂林市同心村彩調團著名演員白秀榮女士回到農村喜結良緣並成立“鴛鴦”戲班。夫妻倆自籌資金,共謀經營,同台演藝,以唱桂劇、彩調為主並以此為謀生手段。XX年,當地戲劇藝人前來加盟,戲班規模擴大,於全州鎮柘橋村成立營業性演出的“桂北紅洲戲劇團”。為了爭取更多的演出市場,XX年,該戲班進行體制改革,與湖南水口山趙家龍獅隊合組成“龍獅演唱隊”。“鴛鴦”戲班在湖南與廣西交界處的山區農村流動演出,具有濃厚的地域民族風格與原生態文化特徵。因常年紮根在廣大農村,該戲班取得了深厚的民眾基礎,開拓了廣闊而又活躍的農村演出市場。每年演出場數達300多場次,夫妻倆年收入共達6~7萬元。不僅為廣西、湖南偏僻山區農村的老百姓送去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而且對桂劇和彩調兩個地方戲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調研隊活動過程

7月16日至22日,全州縣鳳凰紅洲農民“鴛鴦“戲班奔赴湖南水口山鄉的新橋村、桐木塘、水口山、水岩頭等四個自然村進行一周的戲劇巡迴演出,調研隊跟隨戲班親臨表演現場進行全面考察與採訪。調研隊成員熱情高,責任心強,且分工明確。劉飛同學負責拍照與攝像,李文英負責文字記錄,賓昕同學負責採訪戲班領導、演員及觀眾。對戲班結構機制、演出區域、演員的來源、生活狀況以及邊遠山區農村的農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消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了解;7月23日,調研隊回到廣西全州縣全州鎮柘橋村尋找紅洲桂劇團(前身即“鴛鴦”戲班)的發源地,走訪了紅洲桂劇團的創始人羅述瓊老夫婦,參觀了“鴛鴦”戲班10年前演出的戲台及演員住宿的房間,羅述瓊老人為我們講述了當年紅洲桂劇團的組團情況及演出盛況。7月25日至28日,調研隊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全州縣文化局走訪相關領導,了解全州縣現有民間業餘戲班的數量、分布格局及演出情況,認真聽取了陶啟兄股長介紹政府對本縣的民間民營業餘戲班的管理與扶持政策。同學們對廣西全州縣民間業餘戲班現狀以及發展趨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8月5日,調研隊又前往全州縣鳳凰鄉三里灣村走訪了“鴛鴦”戲班班主蔣金柏的師傅,12日,走訪了桂林瓦窯區的著名彩調老藝人張阿姨(“鴛鴦”戲班第一代掌門人,白小小的母親,蔣金柏的岳母),了解“鴛鴦”戲班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脈絡。同學們對“鴛鴦”戲班的內部結構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進入更深層地了解。通過這次田野實地考察採訪,同學們堅信我國民間傳統戲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廣闊的空間與堅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