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學研究制度

一、指導思想

“提供適合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校本教研開展的程度與水平狀況是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之一。為此,我們在積極參加縣市各級教研活動的同時,大力提倡並積極鼓勵學科組及年級備課組,從本校師生實際出發,研究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教學,積極開展校本教研,達到促進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髮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教學研究理念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研究的三個核心要素,構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體關係。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1、學校是建立以校為本教研製度的主體,校長是第一任責任人,校長真正成為校本教研製度的組織者與領導者。

(1)學校真正確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將主要精力用於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並確保教師參加教研和培訓所必需的經費投入。

(2)學校要積極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建立相應的指導、管理小組,負責校內外人員(專業支持)的組織協調和計畫制定、過程落實、實施檢查各項工作,制訂教學研究的一年和三年規劃。

(3)學校要健全各種制度,為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2、教師要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使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

教師要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結合學校和個人的教育教學實際,確立研究課題:要結合日常教學活動,圍繞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學細節,用新課程的理念和觀點進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簡單的備課,而是研究問題,這一做法應成為教研活動的新亮點。

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的性質,要求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由殲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習型”教師。行動研究是立足於教學的研究,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的研究。這種研究並非在教學之外另外抽出時間來研究,而是留心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沒法解決,從問題到課題,自下而上形成課題,教師個人解決不了且短期內解決不了的,可由課題組為龍頭,進行集體攻關,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為教學研究的過程。

三、分組形式

1、學科型教研組。

2、骨幹教師學習型小組。

3、中層幹部學習型小組。

四、教研活動任務

深入了解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五、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弓!領為主要活動形式。以新課程為導向,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區域交流等多種教研活動方式,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倡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多種教研形式。

1、自我反思。

教師的自我對話,對自己行為的思考、省視、分析。結合教師專業發展(報告冊),自定個人教研學習,專業提高學習計畫,並根據學校校本培訓計畫內容,自行學習和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制定對策。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上1-2節研究課,每位教師聽課每學期達10節以上,教研組長聽課達15節以上,教導主任和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及校長聽課達15節以上;教師寫教學行為敘事案例每學期1篇,研究性論文1篇。

2、同伴互助。

以學科組和學習型小組為互助載體,促進教師與同伴的對話。注重“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聲,在一個群體中有不同思想,鼓勵教師大膽批評,各抒己見。以教師產生的問題為研究內容,將問題入組,以組為單位定計畫開展研究。每學期召開校本課堂教學研討會2-3次,以促進不斷提高。

3、專業引領

一方面提倡教師從專業的名刊和網際網路上學習和引進名家教研思想:更主要是形成我校“優勢專家群體”,聘請溫師院馬志成教授為校本教研顧問。同時,將市、縣級教研專家請進學校,引進他們的新的理念和教學思想,促進我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將“隨堂聽課、課後評課、評後敘課”作為新教研常規,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教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