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一、對有限責任制度的思考

經濟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有限責任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項偉大發現,西方曾有學者指出“即使蒸汽機和電力也遠不能與其相媲美,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發現。”有限責任制度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引發了企業制度的一場革命,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石,是社會發展和法律進化的結果。正因如此,在當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才能成為占主導地位的企業形式。

任何一種制度皆有其存在的合理限度,超過限度範圍制度必然要表現為非法或不合理。一方面,我們要正視人格否認制度所宣示的維護公司獨立性之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又不能無視其作用限度而放任其無限擴充。

儘管有責任制度有諸多優點,但它的消極因素亦不容忽視:首先,有限責任制度對債權人的保護有失公正。股東作為公司的最終所有者,享有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往往能夠獲得超過其出資額的股息或紅利。但如果公司經營不善造成虧損或破產,股東卻僅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不足清償的損失卻要由毫無過錯的債權人承擔,可見有限責任制度注意了對公司股東的保護,卻對忽視了對債權人的保護,有失公正。其次,有限責任制度為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謀取違法利益創造了機會。公司的運行是靠人來實現的,這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的影響。股東可能迫使公司犧牲自身利益,從事有利於股東的不正當交易,也可能利用公司的獨立人格,從事各種欺詐行為,規避公法義務,為自己謀取非法所得,逃避清償債務的責任等。尤其是在公司集團中,母公司利用其在子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可以無視子公司的利益,謀取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及利用子公司逃避法律責任。對於以上行為,若仍片面強調有限責任制度,則無法進行有效的規制。其三,有限責任制度易成為規避侵權責任的工具。在公司侵權場合,有限責任制度常常使受害人得不到足額賠償,外化了一部分因公司冒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這樣公司及股東從公司的冒險行為中獲益,但卻將損失轉嫁到受害人和社會身上。

目前,我國公司有限責任的特點決定濫用公司人格現象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其典型特徵是利用公司人格表面的合法性規避法律、逃避債務,在主觀上是故意或惡意的,客觀上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了公司財產關係混亂、產權不清、損害了第三人合法權益。由於法律對濫用公司人格法律責任由誰承擔、承擔責任範圍、承擔責任方式等規定不明確,懲罰不力,導致濫用公司人格現象屢禁不止。

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幾種表現:

濫用公司人格行為在實踐中的表現千變萬化的、多種多樣,具體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一人公司僅指股東為一人,全部資本由一人擁有的公司,即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廣義的一人公司不僅包括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也包括實質上的一人公司。實質上的一人公司即公司真正股東僅為一人,其餘股東僅為掛名股東,一般表現為家族式公司。現代法學理論認為,公司的特徵為營利性、社團性、法人性,所以世界各國立法一般是禁止一人公司的。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由2個以上50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應為五人以上,因此,我國立法也是禁止一人公司的。現實生活中基本不存在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但實質上的一人公司屢見不鮮,投資者為了規避《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的限制,借用妻子、父母、子女或親朋好友的姓名進行登記;有的一人投資,全部資本由一人擁有、一人管理,,其餘股東僅為持有最低股份的掛名股東或成為公司空頭股東。這裡指的一人公司並不包括我國現有的國有獨資公司,雖然國有獨資公司也是一人公司,但因國有獨資公司投資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傳統的一人公司有本質區別,因此,國有獨資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的一種例外。

2、空殼公司。投資者在公司成立後,即將其投入的資金抽逃或轉移,企業因資產減少或嚴重不足,成為空殼法人。當債權人要求公司償還債務時,公司早已失去償付能力,而股東則以公司為有限責任為由拒絕承擔清償責任。公司是法人的一種特殊形態,空殼公司不具備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所應具備的四個條件。一般空殼公司不是公司設立時就存在的,有的是因為公司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有的是由於法人代表與公司之間存在著支配關係、法定代表人強行將財產轉移至自己控制的另一公司的名下造成的,也不排除有的公司從成立之時就是一種“皮包公司”。空殼公司一般有下列幾種表現:(1)公司沒有自己擁有的財產;(2)公司財產沒有維持完整的公司財產記錄;(3)公司沒有固定辦公場所;(4)公司與股東之間或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沒有實質區分的人格。有的公司一套班子幾塊牌子,公司之間及公司與個人之間的產權不清晰,在客觀上給第三人造成錯覺。當債權人向其中一個債務人主張債權時,其財產可以隨意轉化為另一公司的財產,從而達到對抗債權人債權的目的。

3、“掛靠關係”公司。一般掛靠公司的分支機構,其投資者、操縱者、控制者實為個體或合夥,掛靠在有限責任公司或其分支機構名下,大多簽有掛靠協定,掛靠者向公司交納管理費,公司對“掛靠者”經營狀況、債權債務等情況不聞不問,“掛靠者”的目的是規避法律,逃稅、逃避債務,不承擔有限責任;公司則是受利益趨動而為之。實踐中“掛靠關係”公司又分“公開掛靠”和“秘密掛靠”。“公開掛靠”是指掛靠者與公司簽有掛靠協定,掛靠者向公司交納管理費,掛靠者對外以自己名義開展經營活動,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公司以掛靠者之間財產關係明確,公司對掛靠者的債務不承擔責任。“秘密掛靠”是指掛靠者與公司秘密簽有掛靠協定,掛靠者向公司交納管理費,掛靠者以公司名義對外經營。

4、脫殼經營。與空殼公司有所不同,指公司在大量舉債情況下,故意不參加年檢,迫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其營業執照,股東或出資者既不依法組織清算,也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註銷登記,而是以原有的營業場所、經營人員、董事會異地重新設立公司組織經營,並將原公司的主要業務轉入新公司,以達到逃脫原公司巨額債務之不當目的。實踐中吊銷營業執照已成為公司合法逃避債務的有效方式。

5、虛假出資或資產不足。某些地區,為了招商引資,庇護、甚至鼓勵企業違規開設公司,投資者藉機在設立公司時未按《公司法》要求向公司投入足額註冊資本,不僅影響企業自身正常的經營活動,還影響企業對外清償債務的能力。這裡的“資產不足”不是指公司的註冊資金低於法定限額,而是指公司的資產總額與其所經營的事業的性質及隱含的風險相比明顯不足。公司資金是公司運營的物質基礎,是公司債務的總擔保,一般說來,公司只有使負債與股本保持合理的比例,才能保證自己的信用和經濟往來的安全,不致破壞社會經濟秩序。如果公司資產不足則存在股東通過公司將商業風險轉移給與之交易的第三人及無辜大眾的嫌疑。公司資產是否充足不僅取決於公司資產的絕對數量,還取決於公司所營事業的性質,通常情況下,資產是否充足應以特定法律關係成立時為計算標準。

6、母公司濫用子公司的獨立人格。一些集團公司或大公司為了分散經營風險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設立子公司。表面上看,這些子公司系獨立的法人實體,但實質上均由其母公司操縱、控制,成了母公司實現其目標的“工具”。當子公司因經營不善或意外事故,欠下巨額債務或瀕臨破產時,母公司則假借子公司獨立人格這塊擋箭牌,拒絕對其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法官道格拉斯忠告母公司必須遵循以下四項標準,以免遭子公司人格被否認的命運:1、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財政單位的地位必須得到維持;2、母子公司的日常營業應保持獨立;3、應維持兩公司管理機構的一般界限;4、兩個公司不表現為一個整體,那些對外訂約的人應充分表明他們獨立的身份。

二、濫用公司人格現象產生的原因

1、法律規定不完善。我國法律對實質上的一人公司很難找到法律明文的禁止性規定,工商登記部門對實質上的一人公司的登記把關不嚴,缺乏行政監督。只有公司被控制者利用,進行了規避法律或者逃避債務,從而損害了債務人合法權益,且在有關當事人提出公司人格否認主張時,法院才從保護社會公平、正義及維護法律尊嚴的角度,對公司人格進行審查。所以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實質性一人公司。對於“空殼化公司”,雖然我國《民法通則》明確規定了法人應具備的條件,但對公司成立以後產生的空殼化現象還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和制裁,無論是工商登記機關,還是法院,都未建立系統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使空殼化公司得於利用公司形態規避法律、逃避債務。對“掛靠關係公司”,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曾多次發出通知,堅決取締“掛靠關係公司”,但掛靠公司還是屢禁不止。這是因為法律對“掛靠關係公司”的操縱者、組織者懲罰不嚴,使他們有利可圖,甚至有的公司根本不存在掛靠關係,公司的操縱者、組織者為逃避債務,惡意串通,把公司財產說成是“掛靠者”的財產,規避法律制裁,發不義之財。

2、公司管理不規範。從濫用公司人格現象分析,濫用有限責任公司人格的情況較多,而濫用股份有限公司人格的情況幾乎沒有。我國現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司對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公司的作用並不是自發地體現出來的,它需要相應的社會環境、法制環境、經濟基礎和文化氛圍。目前因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程式簡便易行、組織機構簡單靈活,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公司的主要形式,但當公司缺乏法律制約,無規則運作的時候,公司給社會帶來的將是混亂。相對而言,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時程式複雜,組織機構健全,設有董事會、監事會,管理較嚴,基本杜絕了他人濫用股份有限公司人格權的機會。

二、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起源

法人獨立原則與有限責任原則作為現代企業法人制度中的基本制度,其法理意趣是為在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之間達成一種風險與權利的平衡。當這一平衡被公司法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的濫用所打破時,便需要一種衡平的法律制度來糾偏、矯正。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制度並不足奇,只有用權力來制約權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有鑒於此,美國首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之先河,隨後,其他一些英美法系及大陸法系國家也相繼確認了該制度,將其作為法人獨立人格制度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補充和例外,以維護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已成為兩大法系國家對公司法律制度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項重要共識。

18XX年,美國最高法院為了維護聯邦法院的司法審判權而用揭開公司面紗來確定公司背後股東的個人身份,這僅是現代揭開公司面紗的一種萌芽。美國揭開公司面紗(亦稱公司人格否認)法理的真正創立是在19XX年美國訴密爾沃基冷藏運輸公司一案中,法官sanborn在判決書中明確表示:“以目前的權力狀態下,如果可以建立一個一般規則的話,那么這個規則就是:一般而言,公司應該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獨立的人格,除非有足夠的相反的理由出現;然而公司為法人的特性如被作為損害公共利益、使非法行為合法化、保護欺詐或為犯罪抗辯的工具,那么,法律上則應將公司視為無權利能力的數人組合體。”由此可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由判例的確認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英美法系,由於有限責任理論被稱為法人團體理論,故揭開公司面紗又稱為揭開法人團體面紗,至今英美法系國家一般仍承認法人的獨立人格,固守傳統的法人有限責任原則,法人人格否認僅是作為特例由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例時來運用。德國則將其喻為債權人穿過獨立的法人實體,向其背後的股東追償債務,即“直索責任”,亦有人將此稱為公司中的“嚴格責任”。德國聯邦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指出,“雖不應輕易的置法人的獨立人格於不顧,但如果生活實際現象及事實均有排除法人權利主體獨立性之必要時,應不考慮法人的獨立人格。”顯而易見,英美法系的“揭開面紗”以及德國的“直索責任”,所直接維護的主體皆是公司的債權人,所指向的對象皆是公司背後的股東,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皆主要是排除股東有限責任的法律適用。因此,公司人格否認是因有限責任制度而引發的。

三、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含義

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是為了克服法人人格獨立及由此所引起的法人責任獨立之弊端而出現的一項制度,就其內涵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

1、以承認公司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為前提。公司人格否認的對象只能是具有合法有效獨立人格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的公司,股東才能享有公司人格獨立-有限責任制的優惠,其人格才有被濫用的可能,才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必要。從邏輯上看,也只有承認罩在公司頭上的“面紗”,即公司獨立人格的存在,才談得上是否應該將該面紗揭開的問題。

2、僅在個案中否認公司的獨立法人人格。它是對公司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已經喪失獨立人格特性的一種確認和揭示,是典型的個案否定,是在追求法律關係的具體妥當性和實質正義性基礎上的一種“反思性平衡”,不是對公司獨立人格徹底的全面的否定。

3、只適用於個案中的特定法律關係。它只是對股東在特定的法律關係中藉助法人合法有效的外殼從事規避法律行為的否認,也就是說,其法律效力僅局限於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在該個案的特定法律關係之外,公司獨立法人人格不容否定。

4、適用目的是通過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的獨立性,來追究濫用者的法律責任,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只是一種司法規制,而非立法規制,即是事後救濟,而非立法預設,是體現平均的正義以補充分配的正義。它僅是公司結構中的一個例外規則,這種例外規則對於誘導公司更好地平衡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具有特殊作用。其本質意義在於防範股東利用公司獨立人格以逃避其應承擔的法律和契約義務,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四、公司人格否認的性質

公司人格否認是指在特定法律關係中,對公司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從事各種不正當行為致公司債權人損害的,公司債權人可直接請求股東償還公司債務,公司有限責任變為股東無限責任。在大陸法系,又稱為直索責任,在英美法系稱之為“揭開公司面紗”。因此,人格否認實際上是對已喪失獨立人格特徵之法人狀態的一種揭示和確認,通過剝離徒有人格之名而無人格之實的公司人格,導致隱藏於公司背後股東的凸現,使其承擔的責任由有限向無限復歸。公司人格否認不是對公司獨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剝奪,亦不是對法人制度本身的否定,而是對公司人格本質內涵的嚴格恪守。

五、公司人格否認的效力範圍

公司人格否認原則的效力範圍僅限於特定法律關係中,通常公司的獨立人格在某方面被否認,並不影響到承認公司在其他方面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法人實體。因此,公司人格否認的效力是對人的而非對世的;是基於特定原因的,而非普遍適用的。人格否認制度僅在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方得適用。因為,公司具有足夠資產情況下,債權人因其利益已能獲得保障,故無必要要求股東承擔責任。

只適用於審判程式中,不應擴展至諸如執行程式甚或行政執法程式,亦不適用於商事仲裁程式。從英美國家的審判實踐看,運用該規則必須非常慎重,這樣才能起到個案否認人格,但提升公司整體信譽的作用。如果擴張至審判以外的程式,公司的人格面臨不同機關的審查,易於在實踐中出現濫用否認權、本末倒置的局面,削弱了獨立法人和股東有限責任的基礎地位。而且,對於特定案例中揭開公司面紗、忽略公司獨立人格的決定,不做擴張性的解釋,即在個案中繞開、忽略或無視公司的獨立人格,並不意味著全面和永久性地消滅公司的獨立人格。公司人格否認是法律最高價值----公平、正義在法人制度上的體現和反映。但是在適用上應當慎重,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成立要件:

1、公司設立合法有效,並已取得獨立人格。公司人格否認適用的對象只能是具有合法有效之獨立人格的公司,因為股東只有在這樣的公司中才能享有有限責任制度的優惠,其獨立人格才有被濫用的可能,才有適用人格否認的前提條件。在公司未取得獨立人格或取得獨立人格但被依法取消的情況下,法律已對相關各方的利益規定了特定的救濟方法,因此沒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必要。

2、股東存在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股東存在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這是公司人格否認適用的前提條件。由於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源於英美法系的判例,是以到目前為止,只有英國公司法和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對公司人格濫用行為作出某些規定,如英國在1948年的公司法第31條中就規定,公司股東如果知道公司在不足法定最少股東人數的情況下經營業務已達6個月,則股東對公司的所有債務應予負責。

3、公司人格濫用行為客觀上損害了債權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這表明股東對公司人格的利用,已逸出公司法人制度的社會目的之外,違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法律當然不能承認這種濫用行為。這裡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公司人格濫用行為必須造成了損害後果。公司人格獨立、股東有限責任以及公司人格否認的宗旨均在於如何將利益和風險公平地分配於公司的出資者和公司的債權人或其他相關利益人之間,以實現一種利益均衡。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則必須破壞這種利益均衡體系,就可能導致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對於公司的債權人或其他相關利益人來說,他們並不關注也無法關注公司股東是否濫用了公司人格,只是關注自己遭受了損失,而這種損失與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有關。所以需要通過公司人格否認來追究濫用公司人格的股東的責任,以實現一定的利益補償。判斷公司人格濫用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既要考慮現實的,也要考慮潛在的;既可能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可能是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或其他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僅有公司人格濫用行為,但未造成任何第三人利益或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未規避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則不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二是公司人格濫用行為與實際民事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果關係的存在是追究濫用公司人格行為法律責任的基礎,這就要求受損害的當事人必須能夠證明其所受到的損害與濫用公司人格的不當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否則,其向法院提請否認公司人格的訴訟請求,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六、公司人格否認的依據

(一)法理依據

公司人格否認的法理依據在於,公司是法律確認的獨立的民事主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財產,此種人格和財產同公司的創立人以及公司股東的人格和財產是分離的,因而公司應以自己的獨立財產承擔其對外債務及責任,公司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及責任負責,即使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其對外債務及責任,也不能讓股東承擔超出出資額的責任。但是,在公司股東或董事等個人濫用公司作為法人團體的法律人格,從事有損於公司債權人的不法行為,使公司成為掩蓋其成員不法行為的工具時,如果仍堅持股東的有限責任,放任其規避法律、消遙法外,則有損於債權人的利益,與法律設立法人制度的宗旨相悖。故在此情況下,法官不應拘泥於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表象,不考慮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而應直接追究濫用公司人格的個人的責任,讓其對公司的對外債務及責任負責。這表明法律既應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獨立的價值,將維護公司的獨立人格作為一般原則,鼓勵投資者大膽地對公司投入一定的資金;又不能容許利用公司從事不法活動,將公司人格否認作為公司人格獨立原則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是法律從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實質上的公平合理,是對法人制度的完善和補充。

(二)法律依據

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相關的明文規定加以調整,但現有法律也能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

1、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英美法系國家是通過判例確定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日本都是從“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一般民法原則出發,通過不斷實踐最終確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而“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作為我國民法上的兩大基本原則已有明文規定。因此,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我國在司法實踐中同樣可通過適用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和“禁止權利濫用”這兩大基本原則來間接地、合法地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給因公司法人格被濫用而遭受損失的相對方以一定的司法救濟。“誠實信用原則”系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準則,目的是在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和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係中實現平衡,並維持市場道德秩序。“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得超過其正當界限,行使權利超過其正當界限,則構成權利濫用,應承擔侵權責任。這兩大基本原則本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平衡當事人間的利益關係的宗旨在法律上對這種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行為加以否定,通過對股東義務的闡釋,進而揭開罩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這層面紗,抓到公司幕後的黑手—違背誠實信用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試圖以法人人格獨立來謀求不正當利益的股東。

2、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在我國,司法解釋是審判工作中必須遵循的法律依據,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淵源。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在司法實踐中比較早地適用了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具體指導審判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法人人格被濫用的情況,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行政單位和企業單位開辦的企業倒閉後債務誰來承擔問題的批覆》中規定:“行政單位開辦的企業,公司停辦後,凡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1986)6號檔案《關於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規定》第六條、國務院國發(1985)102號檔案《關於在進一步清理中整頓各類公司的通知》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應由直接批准的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清理,企業、公司所負債務先由企業、公司的財產清償,對不足部分由直接批准開辦企業的業務主管部門或開辦公司的呈報單位負責清償。”這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中央及國務院檔案精神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確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於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後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覆》中規定:“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已經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其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雖與註冊資金不符,但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並且具備了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具備法人資格,以其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該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後,其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開辦企業應當在該企業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與註冊資金差額範圍內承擔民事責任。”“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雖然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但實際沒有投入自有資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資金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以及不具備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開辦該企業的企業法人承擔。”該規定貫徹的是公司法人制度中的資本確定、資本充實和資本不變原則,要求公司必須達到與其經營活動相適應的資本規模。當公司資本不足時,股東不僅違背了其足額出資的法律義務,而且還將其經營風險轉嫁給債權人,此種情況下,應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由股東直接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由此可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已散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有關內容,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可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精神行使公司法人格否認權。

執行中也存有需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情形,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作出的《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規定:“被執行人為無法人資格的私營獨資企業,無能力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執行該獨資企業業主的其他財產。”“被執行人無財產清償債務,如果其開辦單位對其開辦時投入的註冊資金不實或抽逃註冊資金,可以裁定變更或追加其開辦單位為被執行人,在註冊資金不實或抽逃註冊資金的範圍內,對申請執行人承擔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上述司法解釋形式,明確在執行程式中也可直接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既加大了執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當事人濫用法人人格的狀況。

七、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意義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與公司人格獨立制度一樣,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直索責任是指將法人在法律上之獨立性排除,假設其獨立人格並不存在之情形,法律政策上採納直索理論乃是為排除法人作為獨立權利主體之不良後果”。然而,人格否認制度絕對不是對股東人格與法人人格相分離之分離原則之否認。相反,它恰恰是對法人人格本質的嚴格遵守,以維護法人人格獨立為使命。該制度正是與法人人格獨立制度從反正兩個方面確保了法人的獨立性,法人責任之獨立性與股東責任之有限性。其次,該項制度之設立旨在維護債權人利益,科以不正當利用公司人格之股東以負擔,從而維護公平和正義。股東承擔有限責任前提是公司獨立,而公司獨立性則表現為股東讓其財產之所有權、經營權予公司,使公司享有獨立所有權和經營權。如果股東未完成依該項條件所承擔義務,則其不能享受有限責任之利益,否則有悖於公平正義此一現代法制之目標。同樣,當公司與股東融為一體之時,則公司之債權人實際上是在與股東為交易,而非與獨立主體為交易,如一方主體僅負有限責任,則另一方主體負無限責任,對後者殊為不利。再次,由人格否認而至股東之無限責任是邏輯推理之結果。在公司具獨立性特徵情況下,存在這樣的公式:具獨立性特徵——承認公司之獨立人格——股東之有限責任。如果當該公式第一個要素尚不具備時,則其後的結論無由成立。

八、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行為的法律責任承擔

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如何承擔法律責任,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既涉及黨的政策,又涉及現行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既涉及人民法院與工商登記機關的協調配合;又涉及人民法院內部審判業務庭與執行機構之間的許可權分工。濫用公司人格行為承擔責任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二是承擔連帶責任;三是承擔有限責任。

1、在訴訟程式和執行程式中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其宗旨在於將商業風險合理地分配於其他當事人之間。在訴訟程式和執行程式中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利用公司形態規避法律、逃避債務等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我國自《民法通則》確立法人制度開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基本理論就已經確立,不具備《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成立四個條件的就可以對其法人人格進行否認,公司只不過是法人的一種形態,也不例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規定,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直接追究負有出資義務的主管部門在出資範圍內的民事責任,這些規定實際突破了公司獨立人格的一般原則。

2、明確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法律責任,並嚴格加以制裁。首先要明確責任範圍及責任方式。對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責任範圍、責任方式如何界定,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將公司背後的控制者或者操作者與公司視為一體,要求公司背後的控制者或者操作者對公司的全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另一種觀點是按查明的事實,明確由公司或其控制者、操作者承擔責任。應嚴格考察被否認人格的公司與其控制者、利用者的實質關係,認真地把握否認公司人格的要件。

(1)將控制者或者操作者與公司視為一體,使之共同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情況一般適用於實質性的一人公司和秘密“掛靠關係”公司。對於一人公司,其性質實際為個體或者合夥,對此種情況應通過工商登記部門、法院訴訟程式或執行程式,先否認一人公司的人格,再讓一人公司的開辦者、投資者或操縱者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觀點表面看起來很極端,好象簡單地將公司背後的控制者或者操作者與公司視為一體,要求公司背後的控制者或者操作者對公司的全部債務承擔責任不公平、不合理。但要看到實質性的一人公司實為合夥或個體,且主觀上有規避法律的意圖,這樣處理,符合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也正是公平、合理在此的體現。對於秘密掛靠公司,因掛靠者是以公司名義對外開展經營,對公司的債務,掛靠者和公司應承擔連帶責任。掛靠本身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它給人們造成了一種應由公司承擔責任的錯覺,具有欺騙性質,不應受到法律保護。應該由掛靠者和操縱者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掛靠者確實為公司承擔了債務,應屬另一法律關係,掛靠者和公司的財產爭議可另案處理。對“公開掛靠公司”,因掛靠者與公司財產關係明確,掛靠者是以自己名義對外經營,對此種情況,掛靠者不應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但公司應在所收取的管理費的範圍內承擔責任;對於公開掛靠公司也應通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予以清除。

(2)對於空殼化公司中一套班子幾塊牌子情況,如果公司之間或公司與個人之間的財產權不清晰,公司財產沒有維持完整的財產記錄,經查證落實後,任何一個公司對所掛牌的所有公司的債務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對公司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沒有財產、沒有固定人員的空殼化公司,工商登記部門和法院均可責令其主管部門(沒有主管部門的責令公司負責人)對公司債權債務進行清理後,通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予以清除,再通過審計部門審計後,追究相關人的法律責任。

(3)將控制者或者操作者作為特定法律關係中的當事人,在特定範圍內承擔有限責任。這種情況一般適用於“公開掛靠公司”。對“公開掛靠公司”,因掛靠者與公司財產關係明確,掛靠者是以自己名義對外經營,對此種情況,掛靠者不應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但公司應在所收取的管理費的範圍內對外承擔責任,對於公開掛靠公司也應通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予以清除。

對於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除了依照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民事責任外,還應對實施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行為人追究行政責任;情節嚴重的,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