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為了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服務工作,@@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把加強農村勞務開發、最佳化農村就業結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在開展農民工培訓與就業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勞務開發五個機制,,逐步形成了“農民工+培訓基地+企業”的農民工培訓、就業“一體化”模式。2003年,全縣共開展培訓126期,培訓農民13200多人次,輸出勞務13.2萬人,勞務收入11多億元,今年上半年,全縣已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6000多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8萬人,增長13.6%,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已在全縣範圍內全面有序地展開。概括我們的運作方式和基本作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政府統籌與市場運作相配套的長效機制

@@縣農村勞動力總數80萬餘人,據測算,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下,農林牧漁業需要的合理勞動力數為20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不充分,不僅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道難題,而且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從2001年開始,縣委、市政府就通過不斷強化行政推動,把加強農村勞務開發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重要實事來辦。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度。成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機構,把農村勞務開發列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進行督查、考核。縣、鄉兩級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勞務開發工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履行市農村勞務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推進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注意總結和交流各地經驗,經常性召開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會議,不斷推動農村勞務開發工作上新水平。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是落實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先後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的工作意見》、《關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工作的意見》、《2003-2010年農村勞務開發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性檔案,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營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加大勞務開發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勞務開發專項資金,有關單位統籌部分資金,專門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和勞務開發龍頭企業、重點鄉鎮的獎勵。

三是市場運作,培育勞務中介。在不斷強化行政推動的同時,積極培育勞務輸出市場主體,以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成立@@縣勞務輸出中心,同時在龍港等4個發達鄉鎮和12個省級欠發達鄉鎮成立勞務輸出管理服務站,實現了欠發達鄉鎮和發達鄉鎮在工作中互動與合作。按自願、民主、平等、互助的原則,把從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學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力量組織起來,實施統一的經營策略。通過勞務信息發布、技能培訓、職業推介、舉辦勞務供需見面會等方式,不斷增強對各種信息、各類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提高勞務開發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自縣勞務輸出服務中心成立2年以來,共向欠發達鄉鎮傳遞用工崗位信息8000多個,成功推介用工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