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扶貧濟困力度加快貧困殘疾人奔小康步伐

(一)因地制宜,選擇適宜殘疾人生產的開發農業項目。殘疾人的貧困主要是因殘疾的影響和外界的障礙造成的,由於勞動能力和方式的限制,使工作和就業產生了許多困難,因此要從實際出發,做好項目選擇。對一些有一定生產能力的農村殘疾人,重點扶持有助於直接解決農村貧困殘疾人溫飽問題的種植業、養殖業。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殘疾人扶貧基地,要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為農村貧困殘疾人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脫貧奔康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手工業和家庭副業;選擇適合當地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與地方支柱產業相配套,兼顧殘疾人特點的項目,並主要通過殘疾人扶貧基地輻射帶動或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多種形式,扶持貧困殘疾人參加生產勞動,做到扶持資金、幹部幫扶、扶貧項目和生產服務到戶到人。

(二)因地制宜,選擇適宜殘疾人生產的開發農業項目。發展盲人按摩,加強盲人按摩行業管理。按摩是盲人適宜從事的職業,也是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培養、培訓、就業、開設盲人按摩所、院核發執照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奔小康保障措施

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我們進一步做好地區殘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級黨政、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廣大殘疾人根本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對殘疾人工作的領導,把殘疾人工作作為執政為民的德政工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各有關部門規劃和實施項目,在人、財、物等方面給與大力支持,層層分解任務指標,層層落實責任,保障殘疾人奔小康工作順利實施。

(一)加強培訓,提高貧困殘疾人的綜合素質。要提高殘疾人的生存質量,首先就要提高殘疾人自身的素質。在全社會為殘疾人就業創造寬鬆環境的同時,我們要進一步要加大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培訓力度,通過文化扶貧、掃盲、職業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殘疾人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本地實際,緊跟市場需求,依託專門的殘疾人培訓機構或農民學校、農民夜校等社會培訓機構,進一步健全培訓網路。努力解決因需要幫扶的殘疾人多,而扶貧經費不足的困難,大力開展農村殘疾人轉移培訓。讓殘疾人走出鄉村,轉移到城鎮就業,最大限度的發揮扶貧資金的作用。同時,通過引導、鼓勵殘疾人擺脫等、靠、要的思想,胡錦濤同志最近指出,殘疾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殘疾人自信、自強、自立是殘疾人奔小康的主要動力,我們在實施殘疾人奔小康中,要激勵殘疾人藉助扶殘助殘的力量,靠自身努力縮小殘疾人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與正常人一道共同奔小康。

(二)重點扶持,著力解決殘疾人住房困難問題。隨著殘疾人扶貧工作的深入,貧困殘疾人住房困難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去年省里啟動了殘疾人“萬戶安居工程”,解決了3700餘戶殘疾人家庭危房,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下一步要結合《@@省城鎮廉租住房保障辦法》的實施,建立“機構健全,資金保障,房源穩定,分散居住,動態管理”的殘疾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認真落實對貧困殘疾人家庭住房優先實行實物配租政策,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戶入住;結合“五大百億工程”下山脫貧項目的開展,要將欠發達地區貧困殘疾人列入重點扶持範圍,對居住在高山、深山、遠山的貧困殘疾人,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確保他們“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各地扶貧與殘聯要積極配合,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方改造項目,確保有限的資金用於更多的貧困殘疾人,爭取幾年內基本完成農村貧困殘疾人無房戶建房和危房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