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班牙事件解讀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

對華人一向友好的西班牙人,竟然放火燒了中國鞋商的貨物。“9.16”燒鞋事件和“9·23”大遊行,使全世界為之一驚。

事發地埃爾切,距馬德里約420公里,是西班牙瓦倫西亞自治區第三大城市。這座人口只有20萬的小城,素有“歐洲鞋都”的美譽。製鞋業是埃爾切的傳統支柱產業,並使該城一度成為西班牙國內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現在,“鞋都”的光芒已經黯淡下來。當地一部分規模小、技術落後的鞋廠因缺乏競爭力而紛紛倒閉。2002年,埃爾切有12家鞋廠破產。去年增加到14個,今年頭7個月已猛增到26個,共造成1000多名工人失業。一些當地人認為,是中國鞋的大量湧入才擠掉了他們的飯碗。去年一年,西班牙從中國進口鞋子近6200萬雙,占進口總量的47%,價值2.2億歐元。2002年,中國的鞋類產品開始零星進入埃爾切。由於市場行情看好,從去年開始,旅居西班牙的華僑華人大量從中國進口便宜的鞋類產品,並在埃爾切的卡魯斯工業區開設製鞋工廠和倉庫式批發零售商店。埃爾切已成為溫州鞋子進入西班牙乃至歐洲市場的中轉站之一。卡魯斯工業區內的中國鞋城現有66家鞋店,每家店每年銷售的鞋子在30-60個貨櫃之間。一些經營比較好的店面,一年的銷售量高達200—300個貨櫃,每個貨櫃價值8萬歐元左右。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此次焚鞋事件?“這些毫無風度的言行,並不是什麼西班牙反華情緒所致。”正在西班牙做訪問學者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胡真才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因素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鞋批發商也透漏一個數字:“一雙不錯的中國鞋用輪船裝運到西班牙後只賣5歐元,而西班牙生產的鞋最低價也要8歐元。3歐元的。差價,讓中國鞋在西班牙市場贏得了巨大的優勢。

其實,“埃爾切事件”並非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各類商品已迅速進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各國保護地方工業,圍剿“中國製造”的事件時有發生。“埃爾切事件”只是個別的極端表現而已。在義大利羅馬,市中心維多里奧廣場附近正在形成新的唐人街,僅華人商店就有600多家。很多當地人對此頗有微辭,羅馬市政府也明令限制華商發展。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溫州東藝鞋業等中國鞋商在俄羅斯遭查扣,損失約3億元。2004年1月,奈及利亞政府發布“禁止進口商品名單”,造成溫州鞋損失至少數千萬元。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場華商貨物被查抄,包括溫州鞋商在內的中國商人損失約3000萬美元。在北非摩洛哥,當中國批發商在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開設商店後,引起一陣“恐慌”。今年9月,一份當地日報以“小心!中國人登入!”大字標題指出,為數約1200的中國商人移居至摩洛哥主要城市,儘管會為當地經濟帶來活力,但也有商人擔心華商會破壞卡薩布蘭卡的經濟及就業市場,帶來不公平和違反競爭原則的做法。

對於“中國製造”在海外屢屢遭遇民間壁壘的現象,在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看來,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化可以通過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達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理性目標。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是目前中國產品最顯著的競爭優勢。埃爾切中國鞋城的鞋子成本,自然大大低於當地生產的鞋類產品。這是西班牙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當然,這種代價是由西班牙的弱勢行業在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