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校年會論文交流大會發言稿

一、現狀及建議

現狀一、教學模式化,模式化走向單一化

學習新課改名校做法,很多學校很多教師都要使用小組合作、預習案、導學案、作業案,都要採用課前自主預習、質疑,課堂明確學習目標、檢查預習、展示、總結,課後練習鞏固幾個環節。這樣做的好處是確實充分關注了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是任何模式化都比較容易帶來的弊病。模式化確實有它的好處:模式化訓練的結果是訓練操作及思維的規範化、系統化。缺點是操作不當或者說不知變通就容易使每堂課簡單單調,簡單單調就容易使人疲憊,不容易激起人的興趣。比如常見的課改課堂開頭:請同學們把昨天的預習案拿出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昨天預習存在的問題是,等等。長期使用這樣的課堂用語,毫無疑問太過單調了。學生慢慢地會失去對課堂的期待,至低會降低對課堂開頭的期待。傳統的教學模式並非一無是處,比如它的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大意。但每節課都是如此,就少了些新鮮的刺激,思維的激活就無從談起。這也是傳統課堂被詬病的原因之一。完全依賴模式化,沒有變化,實際上是走入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老路。

因為,不管新模式還是舊模式,都是既有有點又有缺點,長期如此,優點得到強化的同時其缺點也得到了強化。

我的建議:學習東部沿海地區的課堂開頭,他們每節課開始都有一個環節:熱身。熱身就是我們常說的引導,就是激趣。引導的話語和激趣的內容必須和本節課所學內容緊密相關,以便順利的把學生思維引到所學內容當中去。這樣,有多少種內容就有多少種“熱身”,每節課都有相應的興趣點,每節課都帶給學生新鮮的感受,每節課學生都有期待,學生還會疲憊嗎!

對模式化,我還想多說兩句,不要太過相信別人的模式,要努力構建自己的模式,至低應該改造別人的模式,完全照搬別人的模式一定會失敗,前蘇聯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了此法行不通。

現狀二、課改學校的練習量不斷加大,師生都感疲憊

現在我們學校,每天每科至低有三份作業:預習案、導學案、鞏固案。學生還要自查資料,準備展示。質量不高的三案,量大錯誤多,學生勞而少功低效甚至無功無效。教師每天批改作業至低也得有三樣。推行之初,教師不批改學生就不做。教師不得不熬夜批改,時間一長,人人喊累。推行課改,要能減負。不能減負,還要加重負擔,尤其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學生會有疲憊感,甚至厭倦感。學生疲憊,教師喊累的情況下,就得不到教學雙主體的參與、支持。師生都不願意推行課改時,課改還能繼續下去嗎?

同時,請每位教師回想一下,這學期你布置了多少作業,你作為專業教師,你能記起來的作業有多少,能全部記起來自己所教內容和布置的作業練習試題的教師恐怕屈指可數。你都記不起,學生一天面臨那么多學科,哪能記得起來呢!你還要去埋怨學生,說這個我曾經講過的嘛,你們這腦子乾什麼去了。是的,你講課時,由於專業意識和專一性單一性,可能一下子會想得起來,但學生不一樣,他們不具備我們所具備的專業性專一性單一性。我們每個人面臨事多且雜的情況都會有腦子不清的時候,更何況學生呢!

我的建議:研究怎樣減少作業量,怎樣才能提高作業的質量和精度。我今天的作業比昨天的作業少而精,質量高,我這學期的作業量要遠少於上學期。我們要有這個追求,要往這個方向前進。

現狀三、學生自主展示過多,旁逸斜出的現象突出,,準確性不夠,教師要重新引導、強調,費時費力,教學進度不易完成;課堂鬆散,學生覺得收穫不大,教師心中沒底。

學生自主展示的內容:問題展示、討論展示、結論展示、評價展示。在各個展示環節,學生都容易游離於主題之外,不討論不解答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討論起來解答起來,會耗費時間。學生自主講解的另外一個弊端是,在概念、定理等定性內容的理解使用上準確性不夠,不糾正會使學生以誤傳誤、以訛傳訛,會使學生在思維上成績上都大受影響。教師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糾正,這樣,就會比傳統的習慣教法更花時間。既然花更多的時間來取得相同的效果且嚴重影響教學進度,為什麼要推行課改呢?

課改課堂,有時會讓人覺得鬆散,學生說了很多話,做了很多事,課後一問,感覺沒啥收穫,當堂內容自己理解沒有,自己說不清楚。教師心中更是沒底。這種師生誰都沒底的事兒,誰還會去堅持呢!

我的建議:一要加強研究課的預設,有好的預設才會有好的生成,沒有好的預設就沒有好的生成,至低不會持續有好的生成,光靠課堂的靈光一現不行,我們不是天才,恐怕沒有那么多的靈光。二要苦練引導功夫。一個教師的能力高低,主要表現在引導功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