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家長朋友們,晚上好!

正如你的孩子從咿呀學語嬰兒,一晃長大成為倔強的少男少女,您也在不知不覺已成為一名國中生的家長。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不知不覺中你的小孩個頭越來越高了;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與你的交流越來越少了;穿戴越來越講究了,要求越來越多了;分數越來越低了,脾氣越來越大了;科目越來越多了,可興趣轉向手機電腦了……這是怎么了?現階段,怎么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家校加強溝通, 家長和老師雙管齊下。下面就家校溝通的必要性,家校溝通的艱巨性,家校溝通的技巧性和家校溝通的長期性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家校溝通的必要性

進入國中,很多家長們有兩種極端的做法:唯恐學生在學校學得不夠多、不夠好,在課外給孩子安排的補習班,恨不得把學校的課程再次聽上十次八次;再就是完全依賴學校,孩子只要按時上學、不逃課、不缺課、家長就絲毫不干涉。這些做法顯然沒有和學校溝通,沒有認識到家校溝通的必要性。為什麼要進行家校溝通?

首先,良好地家校溝通是完成共同目標的需要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自古以來,學校和家庭就應該是一體的。在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下,家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前蘇聯一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學校老師的事,還沒真正認識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而且家校有著共同的目標。

其次,良好地家校溝通是學生快樂成長的需要

一名學生來到新的環境,要適應老師,要適應同學,怎樣才能更快的適應新環境、新要求,沒有家長的配合指導學生很難在新的條件下找到快樂;同樣一位教師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逐一了解學生需要時間,單就學校的了解也很片面。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和教師的溝通交流了。家長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去學校和老師交流,實事求是的告訴老師,孩子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有什麼特長,有什麼愛好,請老師在哪些方面加以培養。建立家校聯繫後,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親職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再次,良好地家校溝通是最佳化親職教育的需要

現在的學生有很多在課堂上張不開嘴、動不了手、提不了神、聽不懂課,課後作業不完成、複習沒意識、預習更不談。有這樣一個說法,5+2<7,甚至說5+2=0,意思是說學生在學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因為周六周日在家,家長沒有約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觸了社會,受到了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結果把5天在學校的教育白白浪費了,一切又得從零開始了。每次周末的作業和在假期的作業格外的差勁,說明了親職教育相當匱乏,只有加強家校溝通才能最佳化親職教育。

另外,良好地家校溝通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

學校老師的工作盡心盡力,可難免也有疏漏之處,有些家長對學校工作有意見,對個別老師的做法不認同,這就需要溝通。對學校有意見,可以直接去和學校溝通,可以直接去找老師提意見。學校很歡迎家長對學校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這也是幫助學校提高教學、服務質量的好事。採取正確的溝通方法,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也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責任。

二、家校溝通的艱巨性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種層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學生的實際,和我們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必須和家長聯繫、溝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標高、實際操作方面達成共識,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實際上學校要和家庭建立良好的溝通面臨困難重重。

首先表現在,劇增的留守學生讓家校溝通沒有保障。

隨著政策的放開,隨著農民工的進城,留守學生每年劇增。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爺爺奶奶保管吃住,有的甚至還寄養在親戚家裡。學生的問題和爺爺奶媽溝通不了,家長又鞭長莫及,遠水解不了近火,學生的心理得不到撫慰,學生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發生了轉移,這些學生慢慢地變成了問題學生。七年級的考試就不及格的學生有近200人,這些大多是留守學生。

其次,太多的離異家庭讓家校溝通舉步維艱。

據調查,現在的任何一個班的學生中,父母離異的至少有10個。父母的離異對學生幼小的心理本身就是無情的摧殘,因為缺乏父愛或者母愛,學生的性格孤僻,平時寡言少語。這類學生更需要家校充分交流,但事如願違,他們的父母有的重新組織了家庭無暇顧及,有的心存愧疚一味用錢來彌補,學生錢多就學壞,最後不但沒有幫忙教育好學生,相反害了學生。有的甚至還把父母的恩怨發泄到孩子身上,試想這樣的家長能與學校有良好的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