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培訓交流研討會發言稿

作為一名從事剪紙藝術愛好者,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藝,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呢?這也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自己對剪紙的創作和實踐,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首先,作品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練好基本功。不了解民間剪紙的理論知識或者了解太浮淺,其作品就難以表達深刻的內涵。這需要平時不斷的積累,充實新內容,對於藝術家來說,除了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而外,要廣泛閱讀民間剪紙理論知識和吉祥用語,是作出一幅好作品的關鍵。應具備多方面的文化素養,諸如敏銳的審美情趣,了解一定的繪畫知識,懂得剪紙造型規律,剪紙語言如何把握,並有嫻熟的剪紙技巧等.許多剪紙作者的剪功不錯,但作品就是給人感覺表面化,形式化,沒有深度,沒有內涵.也就談不上藝術性,剪紙和別的工藝美術品一樣,有著藝術和工藝的二重性,二者只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好作品。好的選材,好的構思,還得有好的表達能力.如麒麟送子的造型,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以此為徵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中國傳說生育民俗. 祈子法的一種. 傳說中,麒麟為仁獸, 是吉祥的象徵, 能為人帶來聖子。作為剪紙作者若沒有民間文化的理論知識 就只能機械地照搬原樣,成為複製的工具。剪紙藝術不要厚古薄今,今天大家可能有一個傾向,就是越古舊的剪紙就越好,就越有藝術價值,人們欣賞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過去的,從歷史學的層面去研究它們,或許會有很大的價值。其實從美學角度看,古今中外的藝術品及剪紙作品,都有優秀和粗劣之分,粗劣的作品就是再放幾千年也不是藝術精品,所以,我們還要立足現代,剪出精品剪紙,剪出經得起歷史推敲的優秀作品。

其次,要虛心吸取眾人之所長,不斷提高。我常常感覺我們從事民間剪紙藝人,多數沒有多少文化,甚至一字不識,就好象那土八路,在某些場合很自卑,原因是沒有幾個是黃埔軍校出來的正規軍,文化程度太低,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要給自己定一個短期計畫和長遠目標,穩步發展。有些人自認為自己是民間藝術大師,就容易滿足,得以忘形,當面臨記者採訪的時候,“對於什麼是非物質文化”,“什麼叫原生態剪紙?”等基本術語都不知道,可見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是很不容易的,古人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我們剪紙隊伍里,不論是老一輩剪紙藝術家,民間藝人,還是同齡藝友,每個人的作品都有可取之處,要虛心地善於將自己的作品和別人地做對比,從而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有人人皆為我師的胸懷。有些人作品不願與人交流,作品只能原地踏步,跟本談不上提高,要深知民間剪紙是小天地,大學問。“謙收益,滿招損”。許多沒有受過專業繪畫基礎知識的剪紙作者,對剪紙作品裡所謂的“黑,白,灰,”構圖的處理感到很難,結果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黑白灰這三個方面的概念都很模糊,還談如何套用處理。熟不知黑白灰是素描寫生中最基本的專業術語。但在剪紙中同樣重要,曲異同工。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懂就問,處處留心皆學問。每逢參加展賽活動,都要充分利用這種交流學習的平台,面對面地切磋技藝, 結識同行朋友,必要時還得保持聯絡 。外出參展,儘量帶一個數位相機,以便外出參加活動時收集資料。現在有一部分人學會上網,可以在網上建立自己的部落格,加入些全國各地剪紙名流、同行藝友,剪紙群等,多參加全國的一些活動,這對自己無形中也是一個提高,同時還可以學到方方面面的知識,收益非淺。 民間剪紙“易學難精”,所以我們一定虛心學習,珍惜機會,認真地交流。

第三,作品要立足於傳統時時創新,有個人風格。民間剪紙歷來受地域的影響,不同的地域剪紙的風格也各具特色,風格不一,風格的形成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創作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作品創新不能使作品沒有地域風情。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祖國的不斷繁榮昌盛,安逸、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圍,使人們對藝術的需要更加強烈,美化環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欣賞藝術品成為一種新口味,可見人們的文化素質在不斷地提高,追求與需求共長。創新必須適合時代和大眾審美。創新還得使作品有一定的美感,  美感的強度、深度和精度都得具備就是作品的最大創新。創新還得還得具有一定的美學理論作指導。遵循藝術規律,審美規律等, 所以剪紙作者就得深入生活,去體驗生活中醜與美,愛憎分明,絕不能顛倒美醜,不能混淆,不能以醜為美,這是藝術規律,也是藝術創新最根本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