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研活動方案

4、難度不適宜

有的教師在制訂活動目標時,常常忽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活動的特點,將目標定得太高,難以在一次活動實現。如;大班社會教育活動“地球媽媽你別哭”的目標為:(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通過查閱資料找出地球媽媽哭泣的原因。(2)讓幼兒說出讓地球媽媽變得乾淨的方法。(3)鼓勵幼兒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想像與創造,拼搭出標記牌。(4)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大班幼兒找到並理解地球媽媽哭泣的各種原因,恐怕難度很大;說出各種讓地球媽媽變乾淨的方法,也是在一次活動中難以企及的,,所以不如將目標修改為“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通過查閱資料找到他們所知道的地球媽媽哭泣的原因;說出讓地球媽媽變乾淨的方法,”這兩個目標。

“我和影子捉迷藏” 兩個目標比較:

第一種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比較與測量影子的一般方法。2、在觀察與比較中初步學會思考和探究問題,嘗試大膽地提出問題。(以上目標在表述上缺乏統一性,而且目標定位比較空乏,不夠具體,過分突出認知目標。)

調整後的第2種目標:

1、嘗試用同一種材料首尾想接的測量方法比較影子的長短,解決在比較與測量影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2、在畫影子與比較、測量與影子的活動中對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學習提出問題。(調整後的目標都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進行表述,較為統一)。

以上

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的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有些教師把活動目標訂得過大或過低,起根源是不了解幼兒的原由經驗和發展水平,沒有從幼兒的學習需要出發來確立目標。脫離幼兒的 實際情況的活動目標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導性。因此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我們必須了解幼兒的知識、經驗與興趣,以此為基點展開教學,梳理幼兒原本零散的經驗。

如何進行重、難點的剖析?

重點——主要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

難點——幼兒學習的難點,教師教的難點(生理、心理、經驗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解決的策略)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分析活動難點,嘗試把難點切割成幾塊,用小步遞進的方式進行,讓幼兒愉快地、自然地學習。如在教學活動“書”中,我從書的形狀、內容、畫面、頁碼等角度選擇教學內容,相對而言,頁碼涉及數字、排序等概念,是活動中的難點。為了讓幼兒了解頁碼及其作用,首先應有意識地了解幼兒的相關經驗,把關於頁碼的知識分成幾塊,如什麼是頁碼,頁碼有什麼用處,頁碼在書上的位置以及頁碼的排列方式是怎樣的,然後將這些內容放在幾個教學環節中,由易到難逐步進行,以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

c、如何進行環節設定?

教師應切記: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定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中心中時刻有目標

d、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他人的時間過程為思考對象,對所作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並進行調整的研究方式。教學反思被視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

可現有的教師反思也存在問題:

問題一:沒有確切的反思點,反思不夠深入。

如:老師對“傘可以做什麼”——反思:本活動結合了語言、科學、社會等領域,幼兒在幫助小動物想辦法的過程中,運用句式“傘可以做什麼?”編成了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