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民生工作總結

四.把保障困難群體基本民生作為第一著眼點,夯實改善民生的基礎。

今年,我縣緊緊圍繞困難民眾的吃、穿、住、醫、學等方面,不斷加大社會救助保障力度。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保障為主、社會救助為輔、其他救助為補充,城鄉一體化、管理規範化、保障法制化的新型社會救助保障體系。

一是堅持以完善城鄉低保體系為重點,確保弱勢群體基本生活。進一步擴大了城鄉低保覆蓋面,提高了低保標準;深入開展養老和失業保險工作;實施了“福星”工程;持續開展了慈善救助活動。享受城市低保人數達到18031人,年人均享受低保資金1020元;享受農村低保人數達到28333人,年人均享受低保資金360元。養老保險參保2.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47萬人。籌措資金近XX萬元,完成22所社會福利中心建設任務,總床位達到5500張。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兩節”慰問達到10萬多人次,慰問款項200多萬元,保證了各類弱勢群體的正常生活,為企業職工和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是大力開展促進就業、創業工作,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全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3000人、農村勞動力2500人,每人均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開發就業崗位6000個,實現就業、再就業5326人,安置“4050”人員4167人,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設立了小額貸款創業基金100萬元,支持了困難群體就業、創業。

三是完善醫療體系,確保城鄉居民病有所醫。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三項醫療保障制度和大病救助活動,為城鄉居民提供全方位、全覆蓋的醫療支持。全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2.01%,位居全縣前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1.1萬人,參合率達到73.6% 。城鄉大病救助310人,發放救助資金近200萬元。

四是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得起學。採取省、市扶持專項資金、籌集“雙日捐”善款、設立陽光基金、領導幹部包保、爭取社會救助、校內救助、校際協作等七種形式,解決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問題。其中,財政投入5600萬元,補助學生5.8萬人、補助寄宿生3162人,“一補”資助面達到100%,農民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費上學。利用縣財政資金、善款和社會捐助,救助貧困學生23873人,資助大學新生311人。

五是堅持以特困人群救助為重點,確保住有所居。制定了《城市拆遷中特困戶救助和幫扶辦法》、《農村特困戶1+1幫扶辦法》,幫助特困人群改善居住條件。採取“建、租、買、修”四種形式,為120戶老兵新建、維護了住房,基本全部解決了老兵目前住房問題。省、縣、鄉共投入資金100萬元,為100戶貧困殘疾人改善了危房。

五、領導帶頭,齊抓共管,為改善民生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幾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縣領導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民生工作,親自督導檢查民生進程,親自參加民生活動,形成了領導帶頭、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人民民眾積極支持的改善民生工作格局。今年元旦,春節期間開展的“獻愛心、送溫暖”活動中,縣鄉(局)領導親自到戶慰問老兵、老黨員、傷殘優撫對象、五保老人、特困戶、離退休老幹部和困難職工,為每戶送去200元錢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全縣157個縣直機關事業單位、22個鄉鎮和近百個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參加了慰問活動。在人民公園的建設中,本著“人民公園人民建”的原則, 91個單位的機關幹部開展了公園地面清理大會戰,縣人大主任親自擔任總指揮,四大班子領導現場指揮、帶頭勞動,附近居民主動參戰,形成了政府主導抓民生、全民參與改善民生的生動局面,為推進全縣民生狀況的改善和民生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民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