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計畫專題學習總結

自參加國培計畫----XX年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學習以來,我做到了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所用。現將個人的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一、學有所得,自我充電有恆心。

我於2月27日,註冊參加國培計畫——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學習,我聽取了劉曉明教授主講的《教師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和《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調適》,越學越覺得心情開朗,越學越覺得茅塞頓開。於是,我利用空餘時間自我充電。我在網上一共學習了13個小時;做作業3次,成績均在合格以上;發貼76個。

二、學有所悟,自我調適有信心。

通過學習,我悟出了很多道理,重拾了自信心。

一是懂得了自卑和自負的關係。自卑和自負兩者看起來是兩個面,其實都是源於對自己缺乏一個客觀的認知,都是內心不夠自信的一種表現。自卑者,總是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從而不發奮,不上進,丟失自信,一事難成;自負者,總是只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強,不謙虛,不自量,自以為是,忘乎所以,難以成事。因此,自卑和自負,會殊途同歸。怎樣協調好這種關係呢?,最重要的是需要客觀地看待自己:即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要盲目自負;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不要盲目自卑。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不是那么完美的,即便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但也肯定有比別人強的地方。這就需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平和地看待一切就行了。只有這樣,才能低調做人,高調辦事,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提高我們的勇氣。在成功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再創佳績。

二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我從小就愛當教師,長大了,我真正的成為了一名教師,我才認識到:教師不僅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需要甘於奉獻的事業。對學生真誠的愛,既是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熱愛自己的教育崗位,所授學科,不斷進取,不斷學習先進科學,先進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長流水。能夠自我接納,一個能夠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教師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納和善待學生。十多年來,我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工作。才清楚,教師的勞動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極其複雜而艱巨。教師若沒有堅韌的意志和優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的意志品質和性格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的形成,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是其個性品質形成時期,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徵、言行舉止等對學生施加影響。這就是說一百遍,不如自己乾一遍。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地磨礪意志,矯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教師工作量大,工資沒有別人的高,關鍵是奉獻。教師就要保持良好的心理 ,工作比奉獻,生活不攀比。在繁重的工作中,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不斷的自我調節,永遠積極向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特徵的體現。教師通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提高,將規範、準則內化為一種自我的要求,通過自我修煉充實生活、豐富體驗,陶冶情趣、拓寬加厚文化底蘊、完善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現代文明素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現代人。對於教師自身來說,教師應該成為自己的創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並賦予其以獨特的意義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義的能力,能夠主動驅除各種外在的遮蔽,而體驗到自我生存的內在意義,從而獲得主動積極的發展,不斷完善自己,獲得成長,真正在育人過程中實現育己。當一位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奮鬥!

三是懂得了教師角色衝突和職業倦怠的關係。常言道“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學校里,常常擔負多個學科教學和行管人員等角色。作為教師要以德育為重,教育學生成為“四有”新人;作為管理者要求他以管理學生為重,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變換角色,如果不能夠及時改變並調整角色行為,就會出現並加重角色衝突,加大教師的壓力。長期以來,教師就被視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被賦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責任。教師的所作所為、言行舉止都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教師似乎是吃虧不討好,家長抱怨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和理想的發展。而這些指責更多的是指向學校和教師,使我們在教育目標、結構、體制、課程、方法和知識能力、精神、道德等方面面對著巨大的壓力。當社會普遍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時,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又轉化為對教師的過高期盼。職業的要求以及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無形中成了教師無法擺脫的心理負擔。可以說,“教師”這個名字本身即是榮譽與壓力的雙重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