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驗階段總結報告

這樣以來,學生就基本掌握了加工處理信息的方法。我們的課題組所帶的學生整理撰寫的小課題研究報告中,“中國傳統藝術——摺紙的魅力”、“國小生課外閱讀”等獲區小課題現場展示一、二等獎。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科學探究意識,提高了綜合素質和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成效

通過近兩年的實踐與探索,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學生小課題研究的指導》的課題研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一)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生存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改變了學生被動、封閉、單一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開放、多樣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注重把研究性學習全面滲透於學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學生通過課題研究活動,學會提出問題,接納組織信息、處理重組信息,利用綜合知識來解決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上,都能做到自主、開放、主動和創造性。特別是對知識的探求是主動的,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也趨於主動積極。

研究性活動把一把永不過時,終身有用的打開人類知識、智慧、才華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使學生不斷索取自己所需知識,提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和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二)強化了教師的教育科研培訓,形成了校本培訓模式。

新世紀的人才需要有科學的頭腦、紮實的科技知識和科技實踐能力,而這些都不能自發地從孩子腦子裡產生。因此,培養孩子們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國小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其中的關鍵是使學生通過小課題研究的活動獲取解決問題最一般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敏銳性,從而養成對事物和問題的看法有一個更好的視野和深度,對信息的處理和運用更加靈活。

在指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中,教師不斷地鍛鍊自己、提高自己,獲取新的教育信息,構建新的教育理論框架。同時,不斷地進行課題研究,積累研究活動的經驗和方法論,才能適應、有能力指導學生“小課題研究”的活動。我校具有研究型的教師已逐漸增多,教師的科研水平也逐漸在提高。

我校的校本“研究型”教師培訓已初步完成,以教育科研為基點,為培養“研究型”的教師打下紮實的基礎。校本培訓以教師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教學為重點。

(三)構建了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環境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進行研究性教學,促使學生研究性學習,布置研究性作業已形成了共識。同時在社會大環境中努力創建研究性的氛圍,學生許多的小課題研究都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配合和支持,否則也只是一句空話。如《摺紙的魅力》小課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後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也引了社會對摺紙藝術的重視。

五、研究體會

1、國小生“小課題研究”活動是提高學生研究性意識、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途徑。

2、國小生“小課題研究”活動是促使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

3、國小生“小課題研究”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教師校本培訓的新模式。

六、不足及後期目標

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課題組得出研究學習活動的開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理論;使學生在探索研究中,學生接納組織信息、處理重組信息,能利用綜合知識來解決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並起到增長構建新的信息作用,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也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智慧潛能,發展了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更具有主體性和自覺性,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校的《學生小課題研究的指導》的課題在領導、專家的關心、指導和兄弟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實驗前期,在整個探究活動中也暴露出許多不足:

1、學生還沒有把主動對身邊的問題進行探究當作一種習慣和需要,而更多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組織下進行的被動的探究;

2、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還不夠清晰和熟練,沒有把解決問題的步驟形成自動化的行為,有時目標也不夠明確;

3、學生還不能熟練地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看書、拍照、採訪、調查、取證等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

4、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彼此間的分工和合作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各成員間沒有形成最大的合力;

5、在梳理、撰寫探究報告時,還不能準確地表述探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能抓住整個活動的關鍵點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