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是修行2篇

在星雲大師所著的<星雲大師談處世>一書中,我偶然看到了這個說法, “講話是修行”.佛家修行講求一修身,二修心.而講話若能升華到一定高度,也是可以達到修身修心的結果,同時講話的過程,也是修身修心的過程.所以請允許我挪用星雲大師的這句話,作為我這篇文章的題目.

在這本書中,有兩個講話的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並且涵蓋古今.一個例子是古代的,講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位的時候,一天,他占卜得了個“一”字。按當時的迷信說法,帝王傳代的多少要看得到數目字的多少,中國向來以三、六、九為吉祥數字,占卜得了個一字,晉武帝心裡當然有點悶悶不樂,連群臣也大驚失色。 這時,侍中裴楷就上前進言道:“微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靈妙,‘谷’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能統一,人民都忠貞於他。”短短的一席話,說得晉武帝轉憂為喜,群臣也對裴楷的善對由衷嘆服。可見這世上的話並沒有絕對,不僅之於封建社會迷信的詞句,對於現代所謂的貶義褒義,在言語恰當,靈活變化的講話中,就可以改變甚至逆轉講話中的尷尬或不合適的情形.

另一個例子是現代的言語不當的例子: “是我拉他來的。”為什麼不說“是我請他來的。”;“這是我管的……”為什麼不說“這是我負責的……”;“我調查大家都很高興。”為什麼不說“我知道大家反應都很高興。”;“你聽我的。”為什麼不說“我們來溝通一下。”;“你可別後悔。”為什麼不說“你不再考慮嗎?”;“你要給我小心!”為什麼不說“你還是謹慎點好。” 同樣是表達一個意思,後者卻明顯要比前面的聽著舒服,更容易讓聽者接受.那么講話的效果也就更加明顯.

《禮記·緇衣》中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以言導人、以行禁人,所以說話一定要考慮其後果:說出的話是不是可行,講話的言辭所達成的效果好不好;做事一定要考查其弊端,看看是益處大還是害處大,因而必須權衡,那么人民必定會說話嚴謹,行動慎重. 就是說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謹言慎行.在生活中,謹言讓我們更好的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好的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意思. 故佛門常教我們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還有維摩居士的“一默一聲雷”都是很發人深省的棒喝。不得體的語言常常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感情的破裂.言語有時候可以很傷人,所以有人說,在你衝動和生氣的時候,先默數幾秒再張口說話.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另外,我認為學會讚美他人也是十分必要的.佛家常說,”語言的讚美是一種布施”.你讚美他人的時候,你的內心總是充滿微笑的,對方得到了讚美,而你的身心也得到了修行.不要在衝動的時候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因為它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吵架的事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