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機械化項目建議書

阿依庫勒鄉位於縣城西5.5公里處,北臨葉爾羌河。縣城與塔西南石油基地公路貫穿全鄉,總面積4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5萬畝。轄14個行政村、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260人,是地區首批命名的“奔小康示範鄉”、“民族團結模範鄉”。阿依庫勒鄉是典型的農業鄉,盛產糧、棉、水果、藥材。有“稻種之鄉”的美譽。全鄉道路硬化率達87,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農業生產正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種植業內部結構科學、合理。2010年全鄉小麥產量達到4700噸,玉米產量達到4906.2噸,棉花年產量達到3.4萬擔。林果業發展迅猛,現有林果面積21500畝,掛果面積12869畝,預計果品總產量將達到1394.9噸,新定植紅棗8500畝,共47.5萬株,成活率達95以上。畜牧業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畜牧業轉變,大力發展“短、平、快”家禽養殖,認真實施良種、良料、良養、科學防疫四位一體的飼養方式,整體推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全鄉牲畜存欄27267頭(只),出欄24198頭(只)。現有溫室大棚330座,大、小拱棚內四季飄香。

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距縣城28公里,位於塔西南石油基地南5公里處,與葉城毗鄰。全鄉總面積3.8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9萬畝,人均耕地4.5畝,下轄三個行政村和一個自然村,共850戶、3235人,其中塔吉克族1241人,維吾爾族1010人,漢族984人。全鄉農業人口2650人。2010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193.5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402元,比XX年增長13和11.2。布依魯克塔吉克族鄉地處戈壁邊緣,光熱條件極好,獨特的地理環境,出產遠近聞名的種植物:作為主栽作物的棉花,朵大、潔白、絨長,是全縣指定的種子棉;洋蔥、茴香、黃豆則成了漢族村的“品牌”,每年收購季節,外地的客商不遠千里、絡繹不絕趕來搶購,遠銷大疆南北,效益明顯;林果業上以核桃、紅棗、蘋果、杏為主要品種,尤其是紅棗遠負盛名,口感極佳,汁多味甜,4320畝紅棗,2398畝核桃,590畝蘋果,640畝杏子,發展潛力巨大。畜牧業上以牛、羊和家禽養殖為主,目前牲畜存欄大畜1900頭(只),羊6500隻,家禽29600隻。設施農業方面,現有日光溫室120座,既可種植蔬菜,又可種植果樹。

全鄉基礎設施完善,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抗震安居工程年底全部完工,鄉中心幼稚園和占地400平方米的鄉文化中心相繼落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硬體建設有了初步雛形。

二、主要建設項目

一、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現狀:我縣農機推廣站自1982年建站至今已形成縣、鄉兩級推廣網路。主要承擔著農機技術培訓、農機具檢修、農機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的職能。隨著農機體制的改革,XX年農機站改制,農機具經營業務取消,將原農機站擁有的機具拍賣給私人,拍賣後機具款歸還銀行貸款,原先收回的大部分農機作業費被鄉政府挪用,少部分由貧困戶拖欠無法收回。目前農機站帳面上反映出來的只有不動產即固定資產,10個鄉站固定資產總額299.5萬元,基本無收入來源。縣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縣、鄉農機推廣服務站基礎設施老化,年久失修,無試驗機具,辦公設施簡陋,技術力量薄弱,尤其是依瑪鄉推廣站無培訓室、古勒巴格鄉推廣站辦公室年久失修,已從中間裂開,以前修建的培訓室坍塌,依肯蘇鄉推廣站務農具棚,機具露天放置,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