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課後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審,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xx縣xx中學的xx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鄉愁》。這是一首現代詩歌,對於詩歌的學習,九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我想通過這節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詩歌朗讀能力;培養學生賞析詩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體意象表達情感的手法。下面我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理念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找出現代詩歌中的意象,並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體會詩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作者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思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教學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賞析詩歌的意境。

5、教學難點:學習詩歌藉助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二、教學過程

(一)溫情導入,鋪墊鄉愁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昨天,我接到一個剛剛參軍的學生的電話。我問他在異地還好嗎,他就哭了起來。他說:“老師,我想家,想我媽!”他的哭聲,揪緊了我的心。這是一個剛剛離開家鄉的孩子真切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就叫“鄉愁”。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去深刻感受這種情感。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與現實生活聯繫的情境。我以一個學生的切身體會導入課堂,為引導學生走入文本,進行深刻交流體驗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走入文本,交流體驗

葉聖陶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人生體驗,走過文字這道“橋樑”,感悟文章的思想,體會文章的意蘊。所以,在自由朗讀詩歌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①以“我發現這首詩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體感知詩歌的語言、意象、結構、情感、主題等。

課堂上,學生的發現是這樣的……這是一種前置性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去交流、去探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詩歌語言、意象、結構、情感、主題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為了驗證學生的發現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否吻合,我們一起走進了作者的寫作背景。

②走進作者,情感對接

此環節由學生講述作者的詩作風格,生活經歷及寫詩的背景,通過學生的講解,感受到上一環節他們發現的內容與作者的創作情感是一致的,這樣,不但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心情”,還激發學生對詩歌進一步體驗的興趣。因此,我帶著學生們深入品讀詩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華情感(寫、讀)

1、展開你的聯想和想像,選取其中一個小節,根據小節中具體的意象,描繪一幅充滿深情的畫面,進一步賞析詩歌的意境。寫作完成之後,分小組展示。

(課堂上,……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培養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能力)學生的合作成果是這樣的……

設計意圖: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體驗著他的體驗,完成了與文本的對話。通過和作者的心靈碰撞,學生加深了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愛國情感的薰陶,從而突破了本課“培養學生賞析詩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點。

此刻,學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過朗誦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我設計了朗讀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