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課後說課稿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課堂上……生試讀、生評價,在生生互評中,明確朗讀此詩的要求;練讀形式多樣,自由讀、指名讀、男女聲合作讀、齊讀等激發了學生讀的熱情;讀的鋪墊完成之後,背誦水到渠成,當堂成誦。從而突破了本課“鞏固和提高學生詩歌朗讀能力”的重點。)

下一個環節,進行能力訓練。讓學生掌握通過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寫、讀)

我的設計如下:以“理想” 為主題用托物抒情的寫法創作一首詩歌。(可以是友誼、幸福、快樂、感恩……)(朗讀展示)

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參與其中,進行互動交流。學生的合作成果是這樣的……

設計意圖:詩歌的主題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了學生的創作空間。進一步鞏固了本課“學習詩歌藉助具體意象來表達情感的手法”的難點。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五)作業設計

各小組負責人整合課上新詩創作的內容,寫成詩歌朗誦稿,準備參加校級的詩歌朗誦比賽。文藝委員組織同學們積極排練。

設計意圖: 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學設計理念與反思

本課的整體教學設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創設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師生間、學生間進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學生協作學習動態組合,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中提升能力、培養情操,從而一課時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但各環節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預設不大符合,前松後緊。例如“走進文本,交流體驗”這一環節,參與學生過多,探討交流大約十來分鐘。以致“走出文本,創作生活”的環節由於時間關係,發言同學較少,課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響。如果重新設計這兩個環節的話,每一環節,找幾個見解不同的同學展示成果,時間的把握會更好些,課堂也會因此突破重點,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華情感”的環節中,學生沒能逐層深入進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視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合作的情況,進行調控引導,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鄉愁》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語文教研組反覆打磨,由於我自身的語文功底不夠深厚,駕馭課堂能力稍有欠缺,導致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