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學心得

4、視聽法(audio-visual method),又叫情景(situational method)

視聽法於20世紀五十年代首創於法國,它是以幻燈的視覺感受和錄音的聽覺感受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法,是在直接法和聽說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張聽說訓練必須同一定情景結合,在某一情景基礎上進行。視聽法的缺點是過於重視語言形式,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整體結構,忽視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

5、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應法是美國加州聖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繫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強調聽力理解領先。首先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然後再要求學生用口語表達。主張以句子為教學單位,整句學、整句用,重視語言內容和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6、認知法(cognitive method)也稱認識符號學習理論(cognitive-code learning theory)

認知法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首先提出的。它是語法翻譯的現代形式,它是要求在外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智力,重視語言規則的認識作用,主張全面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一種外語教學法體系或學習理論。企圖用認知--符號學習理論代替聽說法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反對在教學中進行反覆的機械操作練習。它主張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提倡用演繹法講授語法。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從學習外語一開始就同時進行訓練,允許使用本族語和翻譯的手段。

7、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又被稱為交際法(the communication approach)、意念法(the notional approach)和語義—意念法(the semantic notional approach)

功能法產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國家,中心是英國,功能法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系。它主張外語教學不要象語法翻譯那樣,以語法為綱,也不要象視聽法那樣以結構為綱,而應以語言的表意功能為綱,針對學生今後使用外語的需要選擇教學內容。通過接觸、模仿範例練習和自由表達思想三個步驟來組織教學。

8、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其優點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從以上所列出的教學法流派的主要特點我們不難發現:自傳統語法翻譯法被取代主導地位以來,其他的教學法都針對傳統的語法教學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不要或淡化處理語法,如直接法、全身反應法、聽說法、視聽法;另一種觀點提倡用演繹法講授語法,如認知法;還有一類就是反對過於重視語法教學,如功能法、任務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