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教學設計心得

3.1吃透教材,構建單元主題

教材作為構成教學系統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師教和學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但在課程改革中,最現實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實現三維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須從三維目標的實現的根本立場上去認識和建構教學的單元。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從教材中的單元走出來,將其轉化、重組或重新建構適宜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教學單元,“用教材去教”。如滬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關常見的氧氣、二氧化碳氣體的學習,由於氣體性質與氣體的實驗室製取方法關係非常密切,製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選擇、生成氣體的檢驗等內容的學習都需要考慮氣體的性質,因此考慮構建“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為單元主題學習也就順理成章,圍繞這個主題把整個單元的各項目標加以整合,再分別把教學目標分配到各課時中,逐一落實,各個突破,就能達到“每課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

3.2圍繞主題,制定單元設計

一個有效的單元教學設計不能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呈現、識記或操練,它應該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並且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設計。下面是筆者對“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為主題的單元設計:

主題名稱

氣體的實驗室製法

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氣體的實驗室製法,是九年級化學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為了達到讓學生了解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材選取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質氧氣和二氧化碳作為學習的素材,學生學起來親切,易於理解和接受;又由於氣體的實驗室製法與氣體的性質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可按如下的教學思路完成本單元的教學:氧氣的性質→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二氧化碳的性質的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這樣學生先知道氣體性質可為學習製法作知識儲備,先初步了解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到最終掌握、熟練套用製法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單元整體目標分析

1、掌握氧氣、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及用途;

2、掌握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的一般思路方法;

3、掌握氣體的實驗室製法中裝置的設計、氣體的收集、驗證和驗滿的方法;

4、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5、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及嚴謹的工作作風。

教學課時

教學任務

教學活動

第1課時

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紅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1、教師利用設問、實驗及影像資料等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要把學生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同時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學習氧氣的用途時,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

第2課時

1、通過對實驗室用kmno4製取氧氣的學習,了解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