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數學教育心得

二、 加強實踐,積累生活經驗,培養智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培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走入社會,融入社會,像去菜場買菜,去超市購物都是最基本的技能。現代課程觀也強調“教育即生成、生成在活動”。根據智障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堂上我們需要以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使他們能吸收知識,掌握知識,學會技能,參與生活。廖老師的生活數學課《超市購物》,創設了一個學生最常見的購物場景,把乘數是兩位數的小數乘法融入到計算購買物品之中。通過這一模仿實踐課,滲透數學公式“單價*數量=總價”,就是對生活素材的套用,讓學生感受數學來自生活,並且套用於生活。生活語文課《花生》中,謝老師更是利用實物花生和豐富的花生食品,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剝一剝、嘗一嘗等實踐環節,使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並將語文知識的識字教學和說話教學融入其中,從而進一步認識花生和花生這個詞。

三、 面向全體,重視差異,探索生活化課堂教學。

我們知道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因此在生活化的有效課堂中,應重視差異。此次研討會上,四位教師採取分層教學形式,給了我們很大的借鑑。他們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特殊需要,確定適宜的分層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林老師的美工課上,他就根據學生對本節課花瓶的認識和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分層,並對各層學生進行分層指導,達到人人及時完成的效果。尤其在學生作品展示時,各層學生都表現出成功的喜悅,有了這種喜悅,才會提升自信,培養他們對美工課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中的聯繫,即知識來自生活實際,知識又套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采;才能讓教學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