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效課堂的學習體會

帶著對新課改的憧憬,滿載著內心對於高效課堂學習的期望,XX年6月19—21日我們來到了xxx中學。通過為期三天的影子培訓,我真真切切的走進了高效課堂,走進了新課改下的有效教學。雖然時間很短促,但就是這短短的幾天時間,從參觀學校資料展館到走進課堂,從感悟校園文化環境到實驗老師的指導,什麼是高效課堂,如何進行結構化備課、結構化預習,怎樣調動學生等等問題都在此得到了一一解讀,可以說這次教院安排的影子培訓對於一個初步了解高效課堂、即將踐行高效教學的一線教師的我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我就結合本次影子培訓的具體情況,將我的收穫及感悟總結如下。

一、走下講台,走進課堂。

自從去年接觸到高效課堂的概念開始,對於高效課堂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課堂,我心中一直充滿了疑惑,說起高效,我的理解是在短暫的上課時間內將知識給學生講全、講透、講生動,那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吧?但是對於學生能否把這些知識掌握、能否真正去用心去探究、思考問題,卻被我大意的忽略了,在我的課堂之上,始終把自己作為一個傳道、授業的主宰者,課堂有的是我的兢兢業業、滿堂宣講,至於效果卻總是不夠理想,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每天可以說都是在我的嚴厲要求下,在學生不情不願的牴觸情緒中學習、完成課業。所謂的高效從根本上無從談起。

來到xx中學以後,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變化,以及課堂上生動活躍的表現,我倍感震驚,這些孩子怎么會如此喜愛他們的課堂,他們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處理的這么融洽,這一切難道都源於高效課堂實驗改革嗎?我的這種疑問不久就完全解答了。通過與學生交流,通過校領導的報告和實驗老師的解讀,我真正的了解了高效課堂,也領略了它的魅力所在。

高效課堂教學,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遞者,不再是學習的絕對權威,而是走下講台,走進學生的一個學習參與者,師生之間是一種對等地位,引導學生一起去參與合作學習,一起研讀文本,完成學習目標的合作者。正如xx中學的實驗老師講的,學生其實很聰明,他們自身對於課本知識問題的理解也許遠遠高於我們對於文本的理解。他們有思想,他們有學習的興趣,有探究的熱情,我們不應該只是以我們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我們應該走下講台,走進他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把原本屬於孩子們的課堂還給他們,這時你會驚喜的發現,原來他們是那樣的有活力,他們的思維是那樣的敏銳,他們同樣有著更深、更新的理解。

二、講好課的不一定是好老師,備好課、設計好課程的卻是好老師的必備條件。

走下講台並不意味著老師無事可做,參與到學生的課堂,需要我們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學生和文本。高效課堂對於教師在學案設計、三單設計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讀課標、去深度研讀文本,能夠結合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去設計教學目標,樹立學生學習的方向。同時設計好《問題導讀——評價單》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學會自己去預習課文,通過預習能夠走進文本,也能夠提出他們學習中具體而實在的問題。拿xx中學來說,他們的老師都能夠課前深度研究課標、研讀文本,並且結合他們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好導讀單,把這節課要學生達到的能力、掌握的知識提前告訴學生,同時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朝著這些方向去深度預習,讓學生真正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學生通過課程目標和結構化預習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更能夠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提出更多、更有分量的思考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