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力》的教學看物理課堂的“務實”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1、揭示並解讀力的概念。

明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a、產生力的條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存在並且物體與物體之間要發生作用;

b、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2、明確“力的作用”概念。(物體之間發生的推、拉、提、壓等現象。)

3、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

4、力的作用效果:

a、讓物體發生形變: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b、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運動方向的改變,運動快慢的改變。

5、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點。

6、“力的三要素”概念的形成。

7、檢查練習:

a、說出下列現象中產生的力。(略)

b、說出下列現象中產生的力及其受力物體。(略)

從上述流程看,執教者充分考慮到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邏輯性,有順理成章之感;從教學內容看,執教者做到了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兩點:讓學生對基本概念有準確、清析、簡潔而相對正確的認識;不給學生形成模糊的“坑”。從整個課堂的架構看,“力”的學習,是物理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的環節。作用方式的探究,為學生認識“磁場”有很大的幫助。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的解剖,為學生今後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和揭示力與力的關係奠定基礎。形變與狀態變化的深入分析,為學生對力的作用效果形成清晰的認識。檢查練習的設定,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又為後面學習“力的作用特點:相互的”具有滲透性啟示。同時,整個課堂的交流學習過程,還注重了學生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

總之,我們如果要實現課堂的“務實”,就必須要抓住、抓準“雙基”目標,關注學生認識的清晰與準確,讓前後學習相互照應、相互滲透。(XX.10.)

附:檢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