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學習體會:最適合的=最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育的發展,要依靠改革。現在,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進行,各種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小組合作教學,導學案等,呈現一個多姿多彩的局面,這些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但不少地方出現了濫學濫用的問題,今天這個教學模式流行就學這個,明天那個教學模式流行就學那個。老師是學了這個用這個,學了那個用那個。實際情況是這種教學模式還沒有學好,又開始學另一種教學模式。這樣下去,我覺得也只能落個“邯鄲學步”的結局。這種情況和我小時候聽到的《小貓釣魚》的故事很相似,小貓釣魚時,一會兒,飛來了一隻蜻蜓,他就去追蜻蜓。一會兒,又飛來了一隻蝴蝶,他又去追蝴蝶。可是追來追去什麼也沒追到。這樣的道理連小孩都明白,我們大人為什麼還犯這樣的錯誤呢?教學模式的選擇要因地、因時、因教師、因學生、因學科等而制宜。這就如同穿衣服,每個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膚色不同,季節不同,場合不同,那么他所穿的衣服就應該不同。否則就不好看,就不相配,就不合時宜了。實踐證明,把教學模式教條化,過分崇拜教學模式,這對教育教學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那么,學習教學模式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教學模式要因地制宜。

我生長在農村,我深刻懂得這樣一個道理:老百姓種地時,要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水利條件、土地的肥瘠狀況等來選擇種什麼作物,只有這樣才能長好,才能豐收。各學校選擇教學模式也要根據本學校的各種條件的情況,如教學設施、師資條件、本地的學生水平、農村還是城市等,只有採用適合這些條件的教學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地教育資源的優勢,避免了“水土不服”情況的發生。例如,現在許多地方用上了多媒體,那么你的教學中就應該恰當地去運用它,因為多媒體有它的長處。但是如果你的學校沒有多媒體,你就應該採用另外的教學模式。再如教學還應利用當地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在農村鄉鎮學校教語文,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前,我就利用春天這一季節,讓學生星期天到野外去觀察春天、感知春天。並提醒他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有形可感,就會感到親切,效果就好得多。

二、教學模式要因時制宜。

科技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教學環境也在悄悄發生變化,教學設施在變化,社會環境也在變化。變化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方位的。教學模式必須適應這些變化。例如每個學生的思想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那么教學模式也應該隨著學生思想的變化而隨之變化。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去年和今年,教授同一篇課文,我都是這樣講,今年的講課效果就不如去年。其實這不是別的原因,是學生情況變化了,而自己的教學模式並沒有隨之變化。

三、教學模式要因教師制宜。

教學模式化,過分崇拜教學模式,以為有什麼靈丹妙藥,只要用上可治百病,這是一個誤區。古代人打仗,用的武器是五花八門,十八般兵器樣樣都有。為什麼?因為他用著順手,所以才會得心應手,才會發揮出他的才能,才可能打勝仗。教學模式的選用和這個是一樣的道理。教學模式要儘量能發揮自己的優點、長處,用起來才能隨心所欲、遊刃有餘。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優點,也有一些不足。那么如何選用這些教學模式呢?好的教學模式是我們學習的寶貴材料,但不能拘泥於模式,更不能過分崇拜某種教學模式。每個教師的特長不一樣,不足也不一樣。要儘量使自己的特長得到發揮,儘量使自己的不足得到彌補。要有個性特點,要有自己的優點。不然,教學模式都是同一個面孔,不說學生厭倦,連你自己也會厭倦的。你的課堂能高效嗎?

四、教學模式要因學生制宜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生理在變化,他們的心理也隨之變化。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事物不斷出現,學生的思想也會隨之變化。新課標修訂原則指出:“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科學合理地安排各學科課程內容與要求。”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基礎的學生,不同班風的學生,不同個性的學生,不同愛好的學生,其特點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因人而異,要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學生個體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