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體會

另外眾所周知的是,閱讀還有利於德育。中學時期的孩子正處於精神生活的幼年時期,他們生活單調、思想單純,正是需要思想啟迪、精神陶冶的時候。用文化的浸潤,情感的薰陶,給他們打下一點兒“精神的底子”,正是每個教師的專業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並且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認識自己。如果一個人在中學畢業後要么完全不懂得閱讀,要么他閱讀的範圍只局限於一些低劣的偵探小說,那么他的內心世界就會變得粗魯,他就會去尋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這種東西的地方,是會把一切人性的東西糟蹋殆盡的。” 說一句通俗的話,那就是“要想地里不長草,那就給它種上莊稼。”相信一個長期在美文浸染下的學生,其道德品質自然也會潛移默化,水漲船高。

二、教育從尊重人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學”。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裡所說的尊重,不僅僅包括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尊重學生”,還包括尊重我們自己。

1、尊重學生就是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尊重人的差異,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等,激發出潛能,為人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作為學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成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於自己的差異,得到最最佳化、最大化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真正的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不同學生需要、發展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維護學生的自尊,採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學生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一點各種論述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在這裡,我想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重點談一談第二點,讓學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學校作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沒有集體的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議的。遺憾的是,我們給了學生學習足夠的關注,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段應有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在無休止的學業和訓誡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世界僅僅局限於準備功課,如果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什麼別的東西也沒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學習的圈子裡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么學校對一個人來說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鬱沉悶的地方,而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學校里充滿生機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願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說,要讓學校生活變得有趣,並由此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換句話說,“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2、反對偽聖化和假崇高(韓軍語):把教師當“人”看。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本書,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飽含著他對教師成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教師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首先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普通職業,把教師看成一個人,一個“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比如他關注教師的時間問題,關注教師的待遇和人格尊嚴問題,他認為,教師,這門職業的從業者只有在各種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被要求不斷進步和最終升華,說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說要在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物質筆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師從內心地去熱愛這門職業,去追求專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捫心自問,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也是客觀的。

但是,我們雖然不願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這就使得我們的工作不同公司企業。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嚴格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這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