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四有”精神,爭做“四有”教師體會

本人自1992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在這20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依法執教,熱愛學校,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我作為學習者、探索者,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感悟生命、確證自我,詩意地棲居在教育大地上,工作著、生活著、收穫著。本人現將主要工作和履行職責情況總結如下:

一、 靜心學習,做個有修養的國小語文教師。

語文是學生學習階段最重要的一門課程,也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環節。人類的知識結構像寶塔一樣,第一層是語文知識,第二層是普通常識,第三層是專業知識。如果語文基礎打不好,民族文化的高塔就建不起來。就一個人來說,如果語文知識淺薄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其他知識的學習,影響到個人素質的提高。因此,我作為傳授語文知識的國小語文教師,深知自己肩上所承載的重任。

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我作為一個國小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呢?

在語文新課程的建設中,教師面對主要問題是能否實現角色的轉變,能否採用新的教學策略。從這兩個要求來看,我認為可以。語文老師應該從理念、知識、技能、學生管理等方面來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

首先,要具有適應當今社會和教育發展趨勢的教育理念,因為我們從事的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具體做法,我認為,首先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明白國小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國小語文教育的特點和方向,明確目標,知道學生該學什麼,自己該教什麼。

其次,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首先是專業知識,包括關於本學科的知識,關於學生的知識、關於教學實踐的知識。為了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我堅持做到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教學實踐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我認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真正做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從學科性質來說,語文知識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從教學方面來看,我們常說“要想讓學生有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所以要想讓學生掌握足夠的知識,自己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來看,一個知識豐富、有修養的老師必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帶動學生。我常常利用一切課餘時間向文本學習,認真研讀中國教師報、學科雜誌及有效教學等理論;向網路學習,閱讀名師的教育部落格,收集網路資源服務教學;向先行者、專家學習,利用各級教研活動,汲取思想精華。

二、潛心教研,做個有思想的教師。

教師如果不上課,就不能稱為老師;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教學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實踐證明,教師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態置於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現實問題,並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教育質量必然會大有提高。凡有建樹的教師必定是一個善於研究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教育教學風格和魅力的人,一個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師不可能贏得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教師能否獲得職業幸福感需要一種能力,需要一種職業境界,這就依賴於教師是否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是否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專業發展理念。經過不懈努力,我們學校正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研機制:以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課堂為主陣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轉變教學觀念為重點,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轉變固定教學模式,形成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轉變學校傳統教研模式,形成‘教、研、訓’一體化校本教研機制。同時,學校結合實際對教師培訓提出了總體要求:提高精神素質,樹立自律、科研、創新精神;提高觀念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提高心理素質,形成樂觀、自強、寬容、協作的品格;提高智慧型素質,豐富學識、博採眾長、善於實踐、長於反思。

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總結,我在教學工作中主張“向細節要質量”,大到課堂教學方法,作業的批改,小到課堂上的一個手勢,都成為關注的焦點。我作為教研組長,珍惜並積極參與各類教研活動,包括市中心組活動、教研組活動、各備課組活動、學術主題報告活動等,促進組內教研有深度、有高度、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