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畫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書編寫的目的及編寫指導思想

1. 使學生充分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即以“學會做人”為中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己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幫助教師克服傳統教學觀念的慣性,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人格發展,從而使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

2. 使學生成為從社會生活出發實現知識整合的過程。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3. 使學生成為在實踐、體驗、感悟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教師超越,以知識直接傳承,思維單一路徑為特點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從直接傳授轉向間接傳授,從簡單呈現結論轉向關注過程體驗,從信息單向傳輸轉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選擇的教學策略的轉變,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通過自己的建構實現發展的過程。

一、  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1.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為基本要素整合學習內容。

2. 採用跨學科的編寫方式,體現同時學習的原則。

3. 具有充分的活動性,彈性和延展性。

二、  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和體例

1.  教科書的體系結構

<1>總的框架結構:各大單元下均包若干單元(長單元,短單元結合)。本套教科書所含單元的次序主要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生活經驗為依據,再考慮邏輯次序。因此,每一年級教科書包含從個人到世界的8個單元。

<2>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由近到遠,由點到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以社會生活的主要因素為主題,隨生活領域的擴展,螺鏇上升。逐步豐富內涵;以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為目標,展開每一主題的學習過程使知情意三個相統一,並指向學生社會性與品德的發展。

<3>學習信息的呈現結構:文字、圖像、學習活動三個系統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形成生活情景——問題線索——參考信息——行動方案——方法建設(工具使用)的內容呈現結構。

2.教科書的體例

本套教科書各單元都包含“單元導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及“單元評價”等5個部分。

<1>單元導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教科書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為增進學習興趣,可採用圖文並茂(如漫畫故事)的形式,或學生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圖文,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當中。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學生多問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教科書標明“關鍵字”,明確將要學習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教科書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實例並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教科書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小新聞,小評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評價:形式不拘,主要評為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及展示型評價三類,如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問卷調查,行為觀察,社會生活反思等均可。

二、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