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建議30條

第17條  作文批改要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少批評,多建議少修改。作文講評要有針對性,不可面面俱到,應對照每次習作要求,欣賞優點,指出不足,使學生領悟寫作方法與規律。講評之後要安排修改和後續訓練,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每學期至少對每一個學生有一次面批。

第18條  口語交際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要通過遊戲、體驗等活動讓學生獲得角色認同,明確自己的交際任務,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口語交際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話題的選擇和確定要有學生參與,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開始教學。

第19條  口語交際的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可以採用故事會、辯論會、聽證會、採訪、解說等模擬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聽說的興趣,讓學生敢於表達。

第20條  綜合性學習要十分突出活動的自主性。活動內容要由學生自己選擇,活動方案要由學生自行設計,活動過程要由學生自己組織,活動成果要由學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師在活動中主要發揮引導和協調的作用。

第21條  綜合性學習要強調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精神,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要引導學生組建活動小組,幫助每個學生能在小組內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活動過程要突出探究性。主要包括明確問題、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等。

第22條  課堂提問設計要體現啟發性、導向性和示範性。隨著年級的提高,提問要逐步從“寫什麼”轉到“怎么寫”。對知識性提問的回答,要及時、準確地進行評價反饋。對理解性、感悟性提問的回答,要注重過程,採用追問、延時反饋等方式提高訓練效果。課堂教學語言要規範親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指令性用語要指向明確;抒情性語言要得體,不可過多使用。

三、教學測試與評價

第23條  測試目標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低段主要考查寫字、朗讀和字詞理解,中高段逐步增加閱讀理解和習作。

第24條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合適的考評方式。書面考試只是語文測試手段之一,主要檢測書面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口頭測試、實踐套用也是語文測試的重要手段。

第25條  單元檢測、期末檢測要針對本單元、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訓練重點,試題中閱讀材料的難度與要求應略低於課文。不考語法、修辭等靜態知識,著重考查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不出偏題怪題,不在題型和指導語上給學生設定理解障礙。

第26條 口語交際的評價,要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第27條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既要重過程,也要重成果。過程評價主要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精神和表現能力;成果呈現要多樣化,可以寫研究報告,也可以編小報、開辯論會、辦展覽等。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除了教師評價外,更重要的是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四、教學資源的利用

第28條  積極參與建設書香校園,設立班級圖書角,指導班級讀書會,創設“處處學語文、時時用語文”的校園和教室環境。語文老師要率先成為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者,主動為學生推薦讀物,鼓勵學生讀原著,讀整本的書。經常為學生推薦與課文主題相同、結構相似、難度相近的閱讀材料。

第29條  最佳化校園環境,豐富校園生活,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活動,擴大視野,積累素材,引導學生自主作文。結合課外活動和其他學科教學,開發口語交際資源,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學習和社會活動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

第30條  指導學生從大自然中、校園社區里、電影電視和課外閱讀中尋找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提出適合探究的問題,並自主開展活動,提高綜合語文素養。

(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