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語教學計畫

5. 搞好英語活動,增加英語評價性活動。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觀察、座談、訪談、活動記錄、問卷調查、記讀書筆記、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持續性的評價。要求:1、創設開放性語言環境。如開設英語角等;

2、開展課外英語競賽活動:如開展英語口語(演講)競賽、書法比賽、寫作比賽(藉助各類英語傳媒開展)、英語朗誦比賽、英語歌詠比賽、英文歌曲比賽等;開展課本劇表演等。

3、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創設語言環境。如利用飯前、飯後時間讓學生收看英語電視節目,利用周末時間讓學生觀看經典英文影片等。

4、在教師中開展“人人有特色課堂”活動;在學生中開展“每日一一五”(讀一篇英語短文、一篇英語日記、背五個英語句子)活動。

四、加強學習和研究,努力做到“減時增效”。

1、真正落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要求。對教材及《學案》等教輔材料進行大膽取捨。

2、真正落實“先學後教”的要求。首先由學校把這種要求給學生講清楚;教師要提前命出預習思考題或編出預習提綱,並在每節課的結束前都要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下節課首先進行“預習檢查”。

3、切實提高備課的實效性。將集體備課引向深入,每一個環節都要精打細算,力爭用45分鐘處理好原來一個小時才能處理好的內容;錘鍊課堂語言,力爭用20分鐘講清楚原來30分鐘才能講清楚的內容。

4、下決心改善教學條件(如配備實物投影儀等),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教師要加強業務學習和教學研究,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1.《英語課程標準》對中學英語教師的具體要求是:師德高尚,一專多能。根據這一要求,英語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努力用英語組織教學。應創造條件,力爭用英語和各種直觀手段教英語。在課程改革中,“任務型”教學途徑對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老師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引導者。如何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等都是教師應盡的義務,也更注重了教師的素質。教師只有熟悉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全過程,才能得心應手地去解決每個問題。

2.樹立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觀念,最佳化教育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於學生髮展語言綜合語用能力,不利於學生最佳化學習方式,不利於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3.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正確處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係,克服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傾向,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5.英語教學應該信息化。

積極倡導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最後我們把北京大學附中張思明老師的一段話做結束語,“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教學都是很平凡,我們每天就是走來走去,上學上課,周而復始。但我們應當像雪花一樣,最平凡的雪花在電子顯微鏡下卻有如此不平凡的景象,它們美不勝收。我們把最平凡的教學,與為國家和民族的創造力奠基這樣的目標結合起來,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做,就會發現它絕對是不平凡的,能給我們的學生每天帶來收穫和創造的欣喜和感動,它值得我們去做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