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四年級上冊教學計畫

一學生情況分析 3、 任教班級學生學科學習情況(好、中、差)分析。4、 差生情況分析(含差生名單,現狀和差因分析)(新接任的班級,本欄目內容的填寫可在開學的第一周內完成)

四年級的學生平時上課時紀律比較好,各個都很認真,整體的音樂基礎還可以,學生的接受能力不錯 ,對音樂充滿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演唱時不喊唱,認識到氣息的作用,演唱時充滿感情。 各班的學生情況大同小異,有一小部分學生樂理知識掌握的不錯,唱歌的狀態,音色也很優美。大約占整體學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數占多數,大約是50%―55%,這批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很濃,但又由於自身的條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一些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音樂有缺乏興趣,所以情況不是很好。 音樂方面比較差的同學在班中占15%―20%,其中包括唱歌音準不佳,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視譜不會等。這些學生對音樂課喜歡,但總是不遵守紀律所以也學不好。例如:戴迪、劉晶、王道文等等,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對他們要多鼓勵多表現,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感情。差生分析:

姓名 性別 差生原因

戴  迪 男 智力差,上課紀律不好,不求上進。

劉  晶 男 智力差,好動,對音樂課缺乏興趣。

王道文 男 好動,上課紀律不好,不求上進。

周夢潔 女 好動,智力差,所學內容接受不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意目標。2、質量目標。

一、知識目標:3、 認識四二拍,四四拍的拍號及其強弱規律。4、 通過學習本冊教材,學習換氣等一些常用記號。二、能力目標:4、 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學會用正確的口形,呼吸及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學會簡易的輪唱,二部合唱,做到聲部間的和諧,均衡,看得懂一些簡單的指揮手勢。5、 通過學習本冊教材,認識一些樂器,學習演奏方法。6、 通過欣賞,了解幾種常見的演奏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節拍、音色、音區的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想像力和聯想能力。7、 通過樂器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演奏姿勢與方法,培養初步的齊奏、合奏及伴奏能力。三、情意目標:通過音樂教學,突出其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色教育中,啟迪智慧,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四、質量目標: 通過學習能掌握教材規定的簡單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能,掌握簡單的視譜能力,能夠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4、 本學期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和技能訓練要求。5、 本學期教材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6、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4、 本學期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和技能訓練要求。本冊教材內容有:歌曲十課,每課還包括“音樂欣賞”、“器樂”、“動手動腦練習”等等內容,這些內容均有機的聯繫在一起。本學期教學內容包括唱歌、欣賞、器樂、視譜等,其要求唱歌:學習用正確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學習正確的呼吸及連音演唱方法,能夠很好的表現歌曲的情感。欣賞:欣賞優秀的歌曲、樂曲、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了解人聲的分類和演唱形式,常見的 樂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傑出音樂家。感受音樂的不同情緒。器樂:練習豎迪的演奏姿勢與方法,培養初步的齊奏、合奏的能力。視譜:通過學習認識四二拍,四四拍的強弱規律。5、 本學期教材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演唱歌曲,做題目,完成練習。教學難點:欣賞中學生聽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學生演唱歌曲的技巧,培養獨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四改進教學的措施 3、 落實教學“五認真”的具體措施。4、 提優補差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9、 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在此 基礎上按課時,並按教導處統一備課格式,認真寫好教學詳案。10、 認真執行課時計畫,嚴格把握35分鐘的課堂時間,向35分鐘要效率。11、 充分作好課前準備。12、 認真按照教案上課,上課堅持說國語,在課上多給學生自我表現和發問的機會。13、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適當放第要求,防慢教學進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14、 根據本校條件設備,充分利用投影儀、錄象、錄音機等教具,努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15、 完成教材任務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活動能力,且配合學校社會的中心工作,豐富校園生活,本學期準備成立幾個興趣小組,如器樂、舞蹈、合唱等。16、 提優補差的途徑:(1)、通過課堂教學。(2)、通過課外藝術活動。9、方法:示範: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鼓勵、表揚法:通過鼓勵表揚大體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材施教法: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揚長避短,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