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科研工作小結

(一)培訓要求因人而異

每一位教師的教科研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要求也就各有側重點。

本學期我們根據市、區和本校研究重點,三個年級組分別設定了不同的研究重點,本學期小班研究重點是音樂教學,中班是角色遊戲、大班是幼小銜接。在大教研組、小教研組中進行有關遊戲、音樂、幼小銜接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並對《教師成長手冊》《幼小銜接》《幼兒保教質量評估》三個文本的學習,在期末進行考試,對教師的學習結果進行檢驗和鞏固。

對於新教師主要進行反覆的“關鍵程式”訓練,包括學習制訂階段計畫;堅持對每次的研究活動進行觀察與評價,寫好觀察分析記錄;堅持兩個星期一次的業務考核;堅持3——5年教師每周一次的業務進修;堅持每月應完成的各種案例心得撰寫5篇;指導他們研究教法、學法,多發思,多探究,使教師逐步實現由“教師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對熟練教師,我們則要求進行“反思性”的實踐與總結:學習撰寫設計報告、實施方案和研究報告;堅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動開展研究活動,並對研究過程進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選擇;並能帶領新教師共同解決研究活動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堅持針對不同特長的教師有針對性地培訓,分別有4名教師直接參與市導學班(語言、音樂、數學、遊戲)的培訓,還有一學期送一名教師參與新課程“主題活動實踐與研討”骨幹班培訓。不同內容的培訓使各有所長的教師更加發揮了他們的教育特色,受益非淺。

(二)培訓方式豐富多樣

(1)、專家式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講座、觀摩等活動,開闊教師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我們還請區學科帶頭人、區百名青年教師、市導學班的教師在參加不同培訓之後能夠帶回來,進行輻射講座,帶動全園教師。

(2)、案例式培訓: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實踐內容與要求,再組織教師在大教研組中進行研討,使每位參與的教師都有不同層度的收穫。

(3)、加壓式培訓:積極開展 “六個一”活動

①、每周商議制,在教研組中解決教學或遊戲中遇到值得探討的真實問題;

②、每個教研組一個研究重點,針對不同年齡分別開展教研活動。

③、每月撰寫一篇教育敘事研究或一篇教學反思或一個教學個案研究;

④、每學期一節校級研討課;

⑤、每學期評課一次;

⑥、每學期撰寫一篇教學論文或校級以上課題

(三)、培訓成果碩果纍纍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類投稿。在遊戲大擂台活動中,由於園長帶頭積極發動,我園教師積極參與投稿,共達66篇,居全市榜首。

在全國健康論文評比中,王美英、沈建紅分獲二等獎、林洵、周西虹分獲三等獎。

在區青年教師評優中,趙偉星獲區一等獎,並準備參加市評幼比賽。

百名青年教師蔡莉荔向全區開放了教學活動《身邊的標誌》。

在三園互動中,陸智穎、彭惠惠分別開放了音樂活動《咿呀咿呀呦》和語言活動《小機械立大功》,獲得了同行的好評。

教育科研是幼稚園的立園之本、興園之策、發展之源,唯有立足於教科研工作,才能把握幼教形勢的脈搏,深化幼教改革,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也唯有這樣,幼兒教師才能沉澱學習路徑和歷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升生命質量。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探索,大膽改革創新,使我園的教科研工作更完善、更科學、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