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工作總結

李 改 弟

恰當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識的價值取向,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引入、創設情景,刺激學生的求知需要,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

一、從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來引入新知

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從現有知識出發,展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引起學生的認識衝突,讓學生在需要中 進入新知學習。

例如“分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先讓學生做等分除法,4 個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幾個?2個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幾個?當學生列式解答說出算法後,老師提出:把一個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幾個?怎么表示?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需要中,引入“分數”。

二、從知識的類比中引入新知

類比法是由舊知去獲取新知的一種重要方法。國小數學中的很多知識是與已有知識進行類比而產生的。教學中,在引入這類知識時,教師要善於從新知的類比原型出發,引導學生去提煉原型的類比因素。在類比中萌發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先引導學生複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再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再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強化面積計算中的轉化法。然後讓學生思考:能否象尋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一樣,通過割補(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幾何圖形的面積來計算?學生不難由推導方法的類比而獲得公式。

三、運用歸納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時,提供學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個別對象,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綜合。誘使學生萌發猜想,引出規律。這樣引入,體現了編者的意圖,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國小數學中的定律、法則、性質等規律的教學常常沿著這種思路來引入。

例如:“加法結合律”的教學,先出示如下兩組練習。

第一組第二組

(1)(8+27)+13 (1)8+(27+13)

(2)85+17+83 (2)85+(17+83)

(3)72+(28+57) (3)(72+28)+57

把全班同學分成甲乙兩個比賽組,分別作第一、二組連加練習比賽。當乙組獲勝甲組不服時,師生討論:第一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組算式那樣進行簡算?當學生髮現,每組的第(1)題、(2)題、(3 )題結果分別相等時,教師提出如下問題:結果相同的兩個算式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提出:通過比較,你發 現了什麼?

四、在知識分類中引入新知

從上可知,在教學相比較而存在於某屬概念之中的種概念時,常常先讓學生對屬概念進行分類,然後分別對各類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學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的基礎上引入概念。這樣引入背景突出,整體性強,學生思維連貫,認識自然。因而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最深刻,知識結構最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