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學總結

時間如流水般消失,在這學期的語文教學中,有苦有甜,課堂是我和學生交流互補的平台,下課時我們一起暢談生活的經歷和樂趣。暑假即將來臨,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現做如下總結:

一、設定寬鬆的教學環境。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思維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活動。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表現是,面對全體學生,選擇靈活的教學形式,動員全體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要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就要認真設計和安排活動形式。我按照聽說讀寫的要求,安排好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設疑點,激發學生靈感,促使人人思考,個個踴躍發言。集體活動、個體發言交替進行,要切實避免老師和幾個尖子學生反覆“表演”的現象。對能力差的學生先讓他們回答淺而易懂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優秀生則讓他們回答難度大一點的問題。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三、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疑是思維的火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思維更加開闊。同時,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俗話說“泉有泉眼,文有文眼”,於是我緊扣這篇課文的文眼,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最大限度的串起愛的主線。“題目是文章的視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揣摩到作者將要寫的內容。因此,導入新課之後,我便讓學生就題質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不假思索就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1、沉默是什麼意思?2、孩子們為什麼沉默?3、孩子們在什麼情況下沉默?4、為什麼說這是“可貴的沉默“?緊接著,我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以上幾個問題。在匯報、交流之後學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當然,此時學生對文章的把握還是淺層次的,為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我讓學生再度細讀質疑,品味意味深長的句子。經過一番點撥、討論、交流,學生終於明白家庭之愛等於父母之愛加上孩子之愛,子女應當回報父母,給予父母關愛。只要每個人擁有愛心,整個世界就充滿了愛,充滿了溫暖。至此,愛的主鏇律在課堂上奏響,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