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說教學中審美教育不可忽視

楊淑雅

國中語文教材中,雖涉及不同文體的文章,但都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其中,小說體裁的文章就是很好的體現,可以成為語文美育實施的重要陣地。小說中蘊含許多審美因素,如情節美、人物美、語言美等。審美教育又被稱為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小說擁有最廣大的讀者,它以其揮灑自如的表現形式和極其深邃的內容,引導讀者去品嘗人生,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獲得無窮的美感享受。小說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養學生髮現美、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基於上述原因,我對如何在小說教學中實施美育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要營造人物活動的環境氛圍,感受意境之美

小說意境的創作,要創造出一個既能供人審美感知、審美鑑賞,又能引人入勝的藝術世界。比如:劉紹堂小說 《蒲柳人家》是當今文壇頗具特色的鄉土小說。它用散文化的筆法,把幾戶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讀者面前,把京東北運河沿岸農村的獨特地域風貌民俗風情濃彩重墨地渲染了出來。故事很簡單,但它留給人們的視覺、聽覺和內心深處的難以言表的審美享受卻令人留連忘返,興味盎然。它所根植的土壤是深厚的中國農業文明和鄉土文化,它的背後有源遠流長的古典小說的藝術、技巧以及審美趣味的支持。

又比如《故鄉》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金黃”、“碧綠”、“紫色”、“銀白”等各種鮮艷、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稻雞”、“角雞”、“鶉鴿”、“藍背”等各種稀奇的鳥類從眼前飛過,構成了一幅 “神異”的圖畫。它又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少年勇猛的閏土和西瓜地里狡猾的刺蝟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它還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有高遠的藍天,有一望無垠的大海,有廣闊的沙地。在課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讓想像插上翅膀,在童年的記憶中盡情遨遊。文中所描繪的記憶中故鄉的意境,喚起了他們美好的回憶。想像過後,我讓學生用語言描繪他們頭腦中的故鄉,甚至比魯迅筆下的故鄉還要豐富多彩。回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而現實中的故鄉是令人痛苦的,在這樣的反差中就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希望,希望現實的故鄉也像回憶中的故鄉那么美好,這就是理想中的故鄉。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作者對祖國的感情,我引導學生按照作者的行程和思路一步步接近“故鄉”的概念和意境。“我”對 “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聯繫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之前,我讓學生回憶自己兒時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尋找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現在,我又讓他們構想假如若干年後再回到那個地方,看到老屋已拆,朋友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會有什麼感想。學生們又感受到了那種悠長、纏綿的傷痛。前後情感的對比,完全是由作品所營造的環境氛圍體現出來的。這就是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條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環境是流動的。由於外界環境隨時都在變動,才有了人在其間的社會位置的變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漸顯露。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環境的水乳交融,顯示出和諧之美。

其次、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說敘事藝術的魅力,在於探索人類內心世界的奧秘,將人生千變萬化的心態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與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之美。  串聯故事的是一個叫做何滿子的六歲男孩,這個機靈頑皮充滿稚氣的可愛男孩的獨特視角為全文帶來了樂觀活潑的喜劇色彩。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說的筆法: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起外號、類型化、漫畫化,等等,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大個兒大腳,身強體壯,種地、撐船、打漁、扎針、接生,樣樣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愛憎分明,俠肝義膽,粗中有細,柔中有剛。爺爺何大學問也是人高馬大的北方漢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幗豪氣的襯托下,爺爺的活動舞台不得已轉移到了“外邊”。他是個趕馬跑生意的能人。他的俠肝義膽,仗義疏財,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性格特徵,我們不難從古典俠義小說、英雄傳奇、歷史演義等文學樣式找到它的“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