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小特色課堂教學模式展示學習總結範文

盧灣區第一中心國小。該校是上海市盧灣區的視窗學校。走進學校,學員們立即被該校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所吸引,學校人性化的教學管理更讓學員們津津樂道。該校講究校長領導的科學決策和人文關懷的統一。當日恰逢上海市安全文明檢查小組到校檢查工作,又遇學校爆發了幾例水痘疾病的緊張時期,但是整個校園依舊井井有條,沒有絲毫的忙亂。先是年僅35歲吳校長親自為學員們上了一堂三年級的“情感教育課”,談談新學期的老師,為學生與新教師之間進行情感的疏通。吳校長在擔任校長之時,還任著一個班的語文教學,這種親歷親為的工作作風,據說在盧灣區中國小絕無僅有。她的情感教育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她的慈中帶嚴、慈中有愛的教學風格,深受孩子喜愛。課後,具有48年教齡的程華老校長和學員們暢談和分享了他十年磨一劍從事學校管理工作的“情理交融的管理體系”經驗之談,從校長的領導力到實踐智慧到校本管理都有精深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國小。地處郊區、偏安一隅,學校建校之初舉步維艱、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該校倪梅校長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從校情和實情出發,以“形體、藝術體操教育”為突破口,輔以“形體與舞蹈、形體與禮儀、形體與健美”等系列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造了學校的優質品牌,走出了一條學校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聽取了該校一節形體藝術課,參觀了該校正在訓練體操的兒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倪梅校長“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辦學模式和經驗,給了學員們諸多的思考和啟示。

青浦區翰文國小。該校之所以能躋身名校行列是因為該校有青浦區國小唯一一位集特級教師與特級校長為一身的張蔚芹校長。在中國,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張校長治校嚴謹,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惠澤童心、構建課程、涵養化育、實作課堂”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使學校榮獲“全國德育實驗學校”等眾多榮譽稱號,她對課程的獨到見解、對校本課程的領導力讓我們由衷佩服。此外,我們一行還聽取了該校獲“市名優教師”稱號的郭敏茹老師的一節二年級英語課。毫不誇張地說,課堂上,郭老師全英滲透式的教學、豐富的肢體語言、靈動的教學風格,厚實的英語底蘊,無不令學者聚精會神、積極參與,觀者全神貫注、嘖嘖稱讚。

靜安外國語國小。觀摩了該校關於認識分數的一節數學課,見識了生成性課堂在他們學校的套用模式。該校張敏校長就學校開展的《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和全體學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張校長圍繞為什麼要開展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研究、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研究什麼、如何開展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研究三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講座中,張校長說理論、舉實例,深入淺出、實實在在、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會後,我校六位教師就民辦學校的一些共性問題和張校長進行了交流,張敏校長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耐心的解答。

上海靜安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中國小)。行程的最後一天是重頭戲,組委會安排學員到上海靜安教育學院附屬中、國小學習。上午,我們在靜教院附中聆聽了全國著名校本教研專家、上海特級校長張人利校長報告;下午在附小觀摩兩節“後茶館式”教學展示課,並參觀了學校環境。

張人利教授,上海市靜安教育學院附校的校長,把一個上海市最差的國小校,打造成了多次被國家教育部倡導學習、被多個國家級大報刊蹲點考察的名牌學校,書寫了教育界的傳奇。專題報告中,我們被張校長的《後茶館式教學----一個以學定教的教學》報告深深震撼了。後茶館式,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上海育才中學的段力佩校長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教學方法,後來稱此方法為“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法”,張校長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延伸,故稱為後茶館式。靜教院附校教育教學活動具有“三多三少一改善”特點:即學生活動多、鍛鍊時間多、休息時間多;教師講得少、學生作業量少、補課少;師生關係改善。那么學校取得優異成績秘訣是什麼呢?報告的核心即靜安教院成功之路就是在於教學方法的改變。

他們認為:教師應“按最佳發展區設課、創最近發展區教學”;他們覺得,教學應“讀讀、練練、議議、講講、做做”,議為核心,讓教育走向對話。他們認為:要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和解決,“教師應該講學生自己不能學會的”,“學生自己能學會”包括學生個體能學會的,還包括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體能學會的,這些都無需教師再講,教師只需要通過“引導暴露”“共同解疑”講學生自己不能學會的;他們主張:學生先學。強調學生先學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還系統闡述了學生先學之後教師應如何教;他們追求的是:以學定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對學生和教師教得具體順序和方法不作硬性規定。

整整三個多小時,張人利校長旁徵博引、侃侃而談、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全面闡述了他的教學理論和成功做法。他以超強的個人魅力、溫文爾雅的談吐、風趣幽默的語言,傾倒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聽眾!學員們享受了一場精彩的視聽饕餮盛宴,全場聽得興趣盎然、如痴如醉!

上海無疑是國內教育的先進強市。我們一行參觀、考察、學習的五所學校,五種做法,各具特色。他們各自的辦學理念、教學模式既有理論高度的闡述,也有實踐層面的操作;他們的課堂教學,既有鮮明的特色、又有理論的支撐,使我們一行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且深受啟發、受益匪淺。[蓮山課 件 ]有幾點深有感觸,一是他們研究的是每一天每一節的常態課,不是公開課例,只有家常課才是學生真正受益的課堂。二是關注學生的學,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這不是口號,而是真的做到了,最近發展區、情感教育、情境英語等等。三是以成為教學能手為榮,教學能手成為學校領導者。中國特色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四是有模式但不唯模式,模式是固定程式,不同模式就是不同程式的組合,固定模式一定會有局限性,難以在所有的學段所有的課型實施。教育教學,要把心沉下去、要把身鑽進去、更需要走出去,才能把握住核心、把握住主動、把握住方向。

回來以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們的觀念、他們的做法,讓我不停地思索,究竟是什麼,讓這么一群人有這樣的激情,為何他們能親身下去研究和指導常態課,為何他們會思考並行動起來做出了這樣的成績?和朋友談起時,說到我們身邊為何缺乏這樣的人,總結了兩條客觀的規律,一、制度與環境問題,上海作為前沿開放城市,制度比我們優越,許多我們無法進行的改革,他們早就有了制度保證,包括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等等,大環境處在不斷開拓的氛圍、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二、人的問題,為何上海的校長能指導課堂教學的改革,而我們有些校長卻連評課都不會;為何他們的教師能跟上這種高端的思想,而我們很多教師一聽這種理論就暈了。關鍵就是人的素質問題,我們發展的落後導致的這種歷史問題難以改變。但是我一直在想,除了這些客觀問題,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別的東西?例如杜郎口中學的發展,不也是存在這些問題嗎?也許,每一種情況的出現,都有各種各樣的獨特因素,難以複製,但這裡面是不是有些規律有待於發現?我們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想當然。我期待,我們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