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當今中國的文化建設或文化創新,意味著中華文化的復興,或者說,是當代東方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曆程。實現這項歷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奮鬥。其中,我們為20歲以下這一代中國人,創造何種文化環境? 生產何種文化產品? 提供何種文化服務?特別關鍵,值得關注。文化建設,重在建設。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國學啟蒙。

自1993年以來,我們以“大中國小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為題,先後被立項為“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在北京、山東、黑龍江、河南、廣東、重慶、四川、湖北、浙江、陝西、江蘇等地,選定600餘所大中國小校,開展了連續滾動的教育試驗研究,有80餘萬學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長、學校、社區的認可。為21世紀的中國學校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國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徑。13年的實驗研究,苦辣酸甜,使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歷史命運,當代轉化,弘揚發展等,有了些許刻骨銘心的思考與記憶。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上,台灣學者向我提問:中國學校向中國學生進行中華美德教育,為何還要進行實驗?為何還要立項為國家級的科研項目?這一提問,令人尷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項研究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北京市的三個區縣選擇不到百所學校進行實驗。當時,社會、家庭、尤其是學校的教師,對於中華文化及其傳統了解和認同嗎?對於何謂中華美德?如何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學校進行教育實驗,取得經驗逐步推廣,能有希望進入教育“體內循環”,變成政府的教育行為嗎?當代人對於自己傳統文化的陌生與偏見,是弘揚中華文化,進行中華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頸。

然而,這是個歷史的過錯。只有對這種歷史過錯有了痛心疾首、客觀清醒地反思,才能擺脫百餘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與弱勢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舊”,“評法批儒 ”,“黃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維”的文化迷宮。有了這種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觀念的轉變,中國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樑”,才能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建設中國的新文明。這是一個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種思想解放的歷程。為此,我們始終把幫助學校校長、老師轉變文化觀念,解放文化思想,作為首要任務。13年來,通過組織召開國內外關於“中華倫理與公民道德”為中心內容的學術研討會,舉辦“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以落實此項任務。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識:

1、傳統

傳統,是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它既有空間的局限性,又有逾時空的無限性。它是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更新內容,在不斷向現實靠攏、並為現實服務的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傳統有落後於時代的成分,但它不等於落後;傳統有其凝滯性,但它不等於保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主要形成於封建社會,但它不等於封建。

2、傳統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也就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但是,必須建立精華多於糟粕的文化觀,必須拋棄多年來形成的糟粕多於精華的文化偏見。

對於傳統文化需要批判的繼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繼承是目的。如果在實踐中只有批判,少有繼承,甚至不繼承,那么,手段就會變成了目的。這種本末顛倒的文化思維,只會有文化的破壞,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建設。

對於傳統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繼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設。沒有建設的革命,只能損傷文化的元氣,導致文化衰敗與危機。只有以建設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復興與繁榮。

3、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文化,是中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阻力?還是動力?

亞洲“四小龍”社會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推翻了1XX年前馬科斯 ● 韋伯鼓吹的“阻力論”。

當中國人歷經百年苦苦求索社會發展道路與模式,終於選擇了“走自己的路”的時候,也就選擇了中國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意,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踐令人欣喜,一位教師的認識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級中華美德教育就展開了。一位校長的文化觀念轉變了,他所領導的學校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就熱氣騰騰,效果顯著。一位教育局長的文化思維解放了,他所管的縣市整個教育界的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計進教材、進課堂、進學校。一個地區的領導班子認定了文化的價值和力量,對中華文化有了真情實感,就能夠將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變成政府行為,推向整個縣市,成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陽光的全民行動。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七大為弘揚中華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華文化復興的新希望。然而, 扎紮實實的文化觀念的轉變、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項相當艱巨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