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標下的數學教育觀

胡建東

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對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課標下數學教師應怎樣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觀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備好課,是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

教師備好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弄清了教學目標,才能抓住核心概念,進行教學。其次,教師應了解本班學生的知識基礎,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教學環節,教學中應注重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新課程下的教學觀,“雙基”變“四基”,為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學教師必須為兒童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數學基礎、數學準備和發展方向,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雙基”變“四基”,任重而道遠。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準確把握、對學生身心特點的深刻了解、對教學過程的精心預設。但由於學生年齡特徵、個性特點、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的複雜多樣,決定了教學過程必然是一個多樣化生成的過程。因此教學預設要把學習和學習者作為焦點,預設若干彈性教學環節,鼓勵課堂中新“生成”的問題和探究以及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預留空間和提供條件。

二、 結合生活實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導課時,我們就應該儘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事物走進課堂,這樣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學習"厘米和米的認識",要求學生先估計一下教科書、課桌、黑板各有多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實際測量,通過討論交流,發現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到的數不同,從而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的必要性。實例來導入新課又如在“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時可通過“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現象來導入。教學中只有考慮到如何貼近學生實際,才能讓學生經歷自己鑽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使教學內容成為學生能實實在在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資源。

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如:教學“三角形”後,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質來加固物體,在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時,讓學生調查每個家庭平均一月用水情況,既讓他們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滲透了環保教育,還能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其中的快樂。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後讓學生回家計算裝修自己的房間所需要多少塊地板磚及多少元人民幣。國小數學教學中常常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誘因,使他們產生探索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心理傾向和願望。

三、  教師應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的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採用各種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充分體驗求知的過程,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諧、持續的發展的教學。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生長”、建構新知識;關注學生的需要、體驗和發展,認真設計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滲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習興趣和內驅力;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是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扮演組織者或引導者的角色。結合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合作交流,做好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去推導、理解,從而得出數學結論,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性,感受到分類思想、歸納思想,有力地提升數學思考的能力。《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