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

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縮寫為WFD)及歷年主題

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世界糧食紀念日,是在1979年11月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定:1981年10月16日為首次世界糧食日紀念日。此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要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選定10月16日作為世界糧食日因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於1945年10月16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中要求,各國政府在每年10月16日要組織舉辦各種多樣、生動活潑的慶祝活動。1981年10月16日第一個世界糧食日,世界各國的重視盛況空前。全世界有150個國家舉辦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60多個國家發行了120多種以世界糧食日為主題的紀念郵票,還有33個國家鑄造了60多種紀念幣,數量達2億枚。顯示出世界人民對糧食和農業問題的關心。自1981年第一個世界糧食日以來,我國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糧食、農墾、林業、輕工、水利、衛生、氣象、計畫生育委員會等部門都積極為此項活動做出貢獻。現在,每年的10月16日,都成為喚起人們重視糧食和農業的日子。

“世界糧食調查”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飢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1946年的“第一次世界糧食調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5~1939年的70個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90%)為對象,按“每天平均攝取熱量低於2250卡界定營養不良,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人口的大約半數處於營養不良狀態。1952年的“第二次世界糧食調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6~1948年的70個國家為對象,所得出的結論是:總的營養水平比戰前降低,除北美、歐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區均未達到基準水平。1963年的“第三次世界糧食調查”,以1957~1959年的80個國家為對象,得出的結論是:開發中國家60%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1977年的第四次世界糧食調查統計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數據,調查範圍擴大到162個國家。結論是全世界有4.55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開發中國家人口的1/4都屬於這個範圍,尤其是兒童和婦女的營養不良更加嚴重。從世界性糧食情況惡化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個警告。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開發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挨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把1996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確定為“同飢餓與營養不良作鬥爭”,1997年定為“投資糧食安全”,目的是動員世界力量,增加農業投入,增強糧食有效供給能力。基於人們對全球糧食生產所面臨的困境的認識和了解,以及過度追求糧食生產所引發的環境問題,許多國家政府對於舉辦“世界糧食日”的活動都很重視。有的國家首腦在這一天發表演講,有的國家舉行紀念會和發表紀念文章,有的國家科研機構發表糧食和農業科研成果,舉辦科學討論會等,以提高人們對糧食和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促進糧食及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發展。

我國糧食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和人口大國,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問題,始終把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糧食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創造了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奇蹟。總結我國改善糧食生產狀況的基本經驗,主要是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農業政策,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依靠科技進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還在增加,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國農業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為達此目的,我們必需穩定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動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歷年主題

1981年:(未定主題)

1982年:糧食第一

1983年:糧食安全

1984年:婦女參與農業

1985年:鄉村貧困

1986年:漁民和漁業社區

1987年:小農

1988年:鄉村青年

1989年:糧食與環境

1990年:為未來備糧

1991年:生命之樹

1992年:糧食與營養

1993年:收穫自然多樣性

1994年:生命之水

1995年:人皆有食

1996年: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

1997年:投資糧食安全

1998年:婦女養供世界

1999年:青年消除飢餓

2000年:沒有飢餓的千年

2001年:消除飢餓,減少貧困

2002年:水:糧食安全之源

2004年: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

2005年:農業與不同文化之間的對

2006年:投資農業促進糧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2007年:食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