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課題結題報告

《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的實踐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永春倉滿幼稚園課題組執筆 方莉梅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當前,將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觀念上的一個新的發展和追求。美育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一種潛在力量,對於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音樂一般是指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它源於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並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於接受的內容。開發並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中有鮮明民族特色,內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對幼兒進行薰陶教育,可以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永春地處閩南中部,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豐富,如:鼓隊舞、高甲戲、南音、木偶戲、布袋戲、山歌等。 然而,當前幼稚園對具有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較為貧乏,缺乏對周圍生活與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創造,以至許多富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漸漸失去流傳…… 

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為主線,對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完成《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內容,開展有家鄉、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現實的。而且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還注重形成園本化音樂課程。

二、理論依據

建構理論、多元智慧型理論、布魯納提倡使用發現學習法、陳鶴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幼稚園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標、內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適合學前教育的音樂教育內容。

2、探索民間音樂在幼稚園教育中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3、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強的園本化音樂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五、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2003.1-2003.3)

1、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曹冰潔、李晉媛音樂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

2、制定課題計畫,確定研究小組成員並進行分工。

3、研究小組成員蒐集材料並進行研討。

4、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前測的測量指標。

(二)具體實施階段(2003.4—2005.5)

1、對實驗班進行前測。

2、進一步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學習許卓婭的音樂教育理論。

3、制定教育目標,根據目標選擇活動內容,讓幼兒在活動中初步了解並感受本地區的民間音樂。

4、探索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手段與方法。

5、針對幼兒水平設計記錄表並進行跟蹤記錄。

6、能大膽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7、請高甲戲團、木偶劇團的演員來園表演。

8、建立學園小戲團、木偶團。

(三)總結階段(2005.5-6)

1、整理成果資料,分析相關數據。

2、彙編成果集(反思記錄、活動設計、民間音樂教材、主題活動方案、自編兒歌等)。

3、參加撰寫課題報告,課題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調查結果

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的研究調查統計表(單位:人)

項 目

指 標

能跟隨音樂節奏節拍協調地手舞足蹈

對各種本土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幼兒看電視、錄像等對其中的本土音樂很敏感?

能聽辯出幾種民族

音樂?

不能

基本可以

興趣

比較興趣

興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種

3種

4種以上

前測

26

5

4

20

10

5

16

11

8

29

6

0

後測

0

5

30

1

6

28

4

6

25

0

5

30

註:基本可以:對1-2小節的音樂節奏能協調地手舞足蹈。

對本地音樂的典型節奏能拍對1-2小節。

比較興趣:對1-2種本土音樂表現出的興趣時間30秒左右。

基本敏感:聽到本土音樂能做出反應。

項 目

指 標

能聽辯出本土音樂

能拍出本地音樂的

典 型 節 奏

能哼唱出幾種本土

音樂?

會用幾種樂器演奏

簡單的本土音樂

不會

1-2種

3種以上

不能

基本可以

不會

1-2種

3種

不可以

基本可以

可以

前測

22

10

3

35

0

0

17

11

7

25

6

4

後測

2

5

28

3

3

29

0

1

34

1

3

31

《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稚園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會資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培養幼兒的本土意識和鄉土意識,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從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兒不能聽辯出本土音樂、100%的幼兒不能拍出本地音樂的典型節奏、72%的幼兒不會用樂器演奏簡單的本土音樂、82.8%的幼兒只能聽辯出一種民族音樂。經過兩年的時間,大部分幼兒對本土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樂有高甲戲、南音、布袋戲、木偶戲、鼓隊舞、遊戲童謠等,高甲戲、南音是我們閩南最具有特色的戲曲,深受大家的喜愛,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82.9%的幼兒能拍出本地音樂的典型節奏、97.3%的幼兒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間童謠,如《打鐵哥》、《掩烏雞》和《抓啄歌》等,91%的幼兒能跟隨音樂節奏節拍協調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隻鳥仔》、《老鼠嫁女》、《群醜獻藝》、《碰球舞》。93.9%的幼兒會用兩種樂器演奏簡單的本土音樂、90.9%的幼兒能聽辯出三種以上民族音樂。在遊戲中學習,身心愉快,並初步感受並喜愛家鄉民間藝術中的美。我園將本土音樂引入到幼稚園的音樂教育中,不僅開拓了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還增強了對本土音樂的審美敏感性,體驗了創造與表現的快樂,激發了幼兒熱愛鄉土文化、愛家鄉的情感。

實踐成果

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我們把幼兒與老師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給了教師、幼兒一個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間,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從查找資料、主動發問、參與環境創設、參觀訪問等都能看到老師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兒與老師成了活動的主體。2003年4月,民間舞蹈欣賞《碰球舞》參加省音樂課題組觀摩活動,2003年5月節奏活動《採茶撲蝶》園課題組觀摩活動,獲得專家的好評;2004年10月藝術活動《小小新娘》獲馬來西亞幼教考察團的高度讚賞;2003年12月藝術體驗《群醜獻藝》參加縣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獲一等獎。2004年1月《幼稚園開展本土音樂欣賞新視點》一文獲泉州市幼教年會論文評比優秀獎。學園彙編了兩本教師反思集、活動設計和經驗總結,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學上的收穫

1、營造濃郁的氛圍,對幼兒進行本土音樂的薰陶。

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主動、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成長的。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是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注重設計環境,豐富環境,變化環境,利用環境對幼兒的薰陶,使幼兒感受本土文化美。您正瀏覽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網)整理,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首先將本土音樂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間操中;利用晨間、下午起床、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播放閩南歌曲、童謠 、樂曲、戲曲等,教師引導幼兒在本土音樂縈繞的環境中心情愉悅地自由遊戲、活動。

其次教師在各種活動區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遊戲的玩具材料,如體育角的兩人三足、竹高蹺、滾鐵環;動手角的“東西南北中”;音樂角的拍子響拳、壓腳鼓;表演角的高甲戲、惠安服飾、木偶表演;閱讀角的家鄉小傳、自製民謠小圖書等,便於幼兒耳聞目染、潛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樂文化。

此外根據主題開展的不同時間,通過布置臨時性的牆飾,對幼兒進行本土音樂文化薰陶。如:在開展《服裝設計師》活動時,將收集到的高甲戲、梨園戲等照片、戲服和頭飾等掛在“曲苑雜壇”舞台四周,使幼兒真切感受到地方劇種的精華所在;在“精彩十分” 設計、動手製作高甲戲服、教師與幼兒共同製作閩南地方劇種中各種人物的臉譜;在表演角中進行自編自演。又如:春節、元宵節傳統節日活動中,在活動室周圍布置永春鼓隊舞、碰球舞、拍胸舞圖片、幼兒製作的花燈等,並在節日中利用中國結、紙、燈籠、紅綢等別具民族風味的工藝品進行裝飾,讓幼兒置身於民族工藝的海洋中,體會到家鄉的美,先人的和,傳統的樂。

2、選擇適合的素材,激發幼兒探索本土音樂的興趣。

本土音樂雖然來源於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並不是所有的本土音樂都是適合幼兒,關鍵在於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要鮮明、生動,所描寫的內容應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和興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喚起他們欣賞的興趣,充分發揮幼兒的聯想和想像。

首先,挑選淺顯易懂,幼兒興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點燈紅》《直入花園》《春節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園內開花》《心花怒放幸福來》;永春遊戲童謠——《天黑黑》《掩烏雞》《雞角公》《祛啄歌》《楸楸雞》《打鐵歌》;高甲戲——《新娘上轎》《群醜獻藝》等等。《天黑黑》這首用方言朗讀的民謠,詼諧有趣,朗朗上口,字裡行間透露出民間藝人在文字編排上的深厚造詣。可以在朗誦上配上了閩南地區南音表演中常用的響掌、拍子、壓腳鼓等民間樂器,家鄉的味道更濃了。這些歌曲的內容生動、有角色、有情節、藝術形象特點鮮明,受到幼兒的喜愛。又如高甲戲《群醜獻藝》的舞美獨特、新穎,表情詼諧有趣,採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藝術形式、表現手法,歌詞淺顯易懂、節奏明快,民樂配上響盞活潑韻律,幼兒朗朗上口,易學便記,幼兒體驗了欣賞——感動——體驗——表現——創造的學習過程,幼兒在歡歌笑語中領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諦、美好,產生對音樂活動較為持久的興趣和嚮往,使幼兒獲得更多的體驗審美愉悅的機會。

其次,挑選具有教育作用,幼兒興趣的素材。音樂教育是用音樂打動和薰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在選取教材時注重選擇健康向上的內容,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多方面協調發展,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為一生打好基礎。例如木偶戲的傳統曲目《石敢當》、《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揚民族正氣,激發人們勇敢、善良、勤奮等良好的品質。又如童謠《楸楸雞》中,押韻的兒歌與手指遊戲相結合,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多吃蔬菜;《雞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覺的讀書,還會幫媽媽做事。這些資源即蘊涵著許多文化藝術知識,又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傳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我們將其融入到幼兒生活中,整合各個學科的知識經驗讓幼兒感受、體驗活動的樂趣。

3、滲透創新教育,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和創作。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的源泉。”創造需要想像,而想像又是創造的前提,如果在音樂活動中,注重運用形式的多樣化,不僅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萌發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讓幼兒在本土音樂藝術活動中體驗到了快樂。

?? ?首先,巧妙結合文學、美術等藝術形式,引導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真實感受,,使感受與想像融為一體。如欣賞南音《正月點燈紅》時,教師在活動的開始先播放一段音樂,讓幼兒閉目想像,引導幼兒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畫音樂,藉助簡筆畫把聽到的和想到的畫出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接著教師再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產生了很大的自由想像空間;然後進行體態律動,創編出各具特色的動作:有的走起圓場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動作;有的拿著長條插塑(當燈籠)跟著音樂舞起來-----表現出他們的天真活潑的一面,幼兒在感受音樂情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想像和創造力。

其次,提供豐富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地創造性地進行表演。在讓幼兒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還需要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不斷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在區角活動中,經常可以見到創作的影子,如在“精彩十分”中,他們運用鐵線、毛線等來製作鬍鬚,用碗面盒製作帽子,用石頭、各種顏色的紙、油漆等製作生、旦、淨、醜的臉譜,有的直接在T恤上畫上臉;“曲苑雜談”中,女孩子就蓋上用絲巾做的紅蓋頭、穿上皺紋紙做的水袖、戲服;男孩子帶上自己做的鬍鬚、帽子,穿上自製的小丑、公子服裝,跟著音樂唱起來、舞起來;在“動感世界”中聽到《碰球舞》的音樂他們跟著老師舞動的彩球創編出許多動作:用頭來碰、用後踢腳來碰、用膝蓋、腳尖來碰、用肩膀、手掌來碰……由於孩子們參加了一系列的活動,在他們欣賞、了解這些人物特徵後,交流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加深了對本土音樂的體驗和理解,孩子們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並大膽的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