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幹部服務民眾經驗交流

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積極探索鄉鎮幹部深入民眾、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搭建一個平台,根據鄉鎮建制調整地域發生較大變化及村民的出行習慣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約,為方便民眾辦事,以本鄉鎮內村民自然趕集地為依託,以“便民服務崗”為平台,利用趕集日,集中開展便民服務活動,有效解決部分鄉鎮幹部服務不主動、態度不好等問題,促進幹部作風進一步改進、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

一、採取兩種方式。選擇有代表性的部分村進行專題調研,制定《實施方案》,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穩步推進。

一是不斷探索鄉鎮幹部服務民眾的途徑和載體。

二是全面推廣。注重“三個結合”。一是與服務民生工作相結合。根據鄉鎮工作需要和民眾需求,利用趕集日,認真開展為民辦事、為民解惑、糾紛調處、政策諮詢、信息發布、時事宣講、民情了解等工作。二是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將便民活動作為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來抓,進一步轉變鄉鎮幹部的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三是與“幹部大下訪”活動相結合。將“幹部大下訪”活動中的定期下訪、定點下訪、預約下訪、專題下訪和聯合下訪的有效做法,運用到便民活動中來,變民眾跑為幹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被動辦為主動辦,讓鄉鎮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儘可能為老百姓釋疑解惑、濟困解難。

遵循四條原則。一是便民原則。堅持服務基層、服務民眾,讓幹部成為民眾辦事的代理人,實現農民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二是公開原則。結合政務公開,對服務項目、服務對象、辦事程式、承諾時限、收費標準、監督辦法等情況全面公開,主動接受民眾監督。三是高效原則。對每一件辦理事項、每一個辦理環節,實行承諾服務,限時辦結。四是無償原則。除國家明文規定的收費項目外,一律實行無償服務。

二、2011年我們結合開展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活動,把機關作風效能建設的成果轉化為服務“三農”向農村延伸和拓展,創新農村社會服務新模式,實現對農村社會的有效管理。

為確保“農事村辦”服務實現全覆蓋,我們按照“三個一定”的原則布局和設定服務站點。在行政村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或距離鄉鎮黨委政府所在地比較遠、民眾辦事來往不方便和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的行政村,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在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社區化管理的行政村,一定要設定“農事村辦”服務站。目前,全鎮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實現了服務全覆蓋。

我們根據各站點的具體情況,分別由村“兩委”班子成員、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鄉科級後備幹部選定專人作為村“農事村辦”服務站的專職工作人員。並對各項辦事內容,對應設定辦事視窗,落實辦事人員,明確崗位責任。採取鄉鎮站所工作人員定期定點到村集中受理、派員在村固定設點代辦、經常性業務到專門場所辦理、定期流動巡迴辦理等方式開展服務,做到農事“六不出村”:一般農事“代辦員”不出村、農民的農資購買和農業技術推廣不出村、經常性文體活動不出村、看小病不出村、一般矛盾調解不出村、一般審批事項辦理不出村。

今年以來,全鎮各“農事村辦”服務站共開展六大服務活動510次,共為民眾辦實事370件,接待民眾來訪、諮詢800多人次,受理民眾申請事項415件,已辦結390件。“農事村辦”服務模式,受到了農村民眾的廣泛歡迎。

三、我們積極探索服務農村基層民眾工作的有效載體,使“農事村辦”真正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了解民情的視窗、辦理民事的載體、解決民憂的途徑、凝聚民心的紐帶、造福民眾的平台。

一是圍繞“農事村辦”的服務內容,創新管理體制,構建服務新模式。儘可能地將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執法事項、純公益性的服務事項下放到村一級,將民眾有需求的服務項目,放到“農事村辦”服務站辦理,實現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對廣大民眾的全覆蓋。同時,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要求,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把農村公共服務作為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以“農事村辦”為實踐載體,把鄉鎮幹部下派到各“農事村辦”服務站,更直接地服務民眾。此外,針對“農事村辦”兩級服務網路龐大,民眾辦理農事業務手續複雜,還停留在初始人工操作辦理階段,代辦員辦理業務費時、費力等問題,在鎮、村兩級“農事村辦”服務中心、服務站計畫開通網路辦公系統,組織有關部門在網路系統平台開展網上公文處理、網上公文交換、網路視頻會議、網上信訪、網上行政審批服務辦理等相關業務,面向民眾開展一站式服務,極大地提高了服務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