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考察材料寫作要點把握

考察材料是幹部考察工作最終完成的重要一環,是選拔、任用幹部,加強幹部管理的重要依據。考察材料能否勾畫出幹部本人的真實面貌,體現出每個幹部的性格特徵,也就是文學創作中常說的“這一個”,是關係到能否選準、用好乾部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幹部考察部門的高度重視。

不少幹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現最明顯的是三個“基本一致”:

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政治表現,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幹部的組織領導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實績、事業心責任感等,最後一段是幹部的“不足之處”。在最後一段之前還習慣於專設一段,東一句、西一句、拉拉雜雜地填補幾句“為人正派,團結同志,有口頭表達能力,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等比較抽象的內容。

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說被考察對象政治上堅定也好,強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等內容。再如,說一個被考察對象熟悉經濟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說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計畫和2011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兩個轉變”。寫來寫去,考察材料既沒有上下之別,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級幹部,還是地、縣級的;也沒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領導,還是其他領導成員;甚至沒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該地領導幹部與它地領導幹部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語言基本一致。如要說某幹部組織協調能力強,例子不是“能團結一班人,善於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就是“能堅持民主集中制,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幾大班子比較協調”。說某人作風深入,不是說其下“工廠”,就是到“農村”,要不就是“能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反映幹部的不足,也總是翻來覆去那么幾句話:“批評人有時注意方式方法不夠”、“有時急一些”、“有時處理問題過於謹慎、魄力小一點”等等。至於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點,到底在哪些方面與他人不一樣,則看不出。

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錯綜複雜,主要是:

有時考察任務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點水,走過場。由於考察沒深度,只好憑大體印象、既有“經驗框框”湊資料,缺什麼補什麼,拼來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內容“完整”的“大路貨”。

考察方法過於簡單,沒有真正摸準、吃透被考察者的情況。考察中,主要採用個別談話方式。該方式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有時聽不到真實情況。有的談話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況外傳後,被打擊報復)、“應付”(事不關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點走)、“幫忙”(與之關係好,幫著說好話)等雜念,結果使談話情況失真,誇大成績,隱瞞缺點。二是即使談話人出以公心,但受臨時召集準備不充分、記憶不確切或表達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談話內容往往是概念化的、籠統的、沒有經過驗證的情況。據此,難以全面、準確地分析、評價幹部。三是談話時,往往談工作多,談性格少,因而,考察後得到的共性的情況多,個性的情況少。

由於主、客觀的原因,導致考察材料在寫法上公式化、雷同化。主觀上,一方面,每一時期組織系統都以會議、發文等方式對任免材料(包括考察材料)提出統一、規範的要求,按“規定”框框寫,八九不離十,好通過。另一方面,有時考察人員有顧慮,對問題不敢寫,或擔心寫多了難交代。客觀上,一方面,各地都圍繞中央部署而工作,也就是說,各地的中心工作都一致,考察材料大方面的素材也一致。另一方面,無論領導幹部個人條件怎樣,不管其在什麼崗位、什麼地方工作,對他們選拔、任用、管理的原則都是相同的,考察材料要圍繞被考察者的“德才”情況而展開,要按照“四化”方針的要求來反映。因此,如果考察者工作不深入、不細緻,在體現幹部個性方面沒有充分占有資料,寫出的考察材料自然難與他人有別。